本期关键词

一叶龙井,几多期许

本期关键词 诚信

2022-03-15

记者 郑晖 葛玲燕

茶为国饮,杭为茶都。

西湖龙井是一片绿叶,也是一部历史;是一种文化,也是一方产业;它是一杯绿饮,更是一座桥梁。从古至今,西湖龙井茶一直都是杭州最具城市辨识度的“金名片”之一。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环境变化,西湖龙井茶保护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杭州如何保证“金名片”的含金量?做好杭州茶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这篇大文章?于茶农而言,做好本分,做好茶叶,保障和提升西湖龙井的品质;于管理部门而言,统筹协调好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监督规范市场;于一个城市而言,厉行法治,进一步完善制度规范,无疑是对西湖龙井茶的最好保护。

从今年3月1日起,《杭州市西湖龙井茶保护管理条例》正式施行,由此西湖龙井茶有了专属法律的保护,这在全国开创了以地方性法规保护驰名商标的先河,并为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立法保护提供方案。

为着一口“烹煎黄金芽,三咽不忍漱”的纯正味道,龙井茶从种植到生产到冲泡,每一环节的人们都悉心呵护着这一张“金名片”。

两对父女,两代茶农: 做好自己,用心做茶

每年的3月中旬直到谷雨,是茶农们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

家住西湖龙井一级产区梵村的华敏,是茶四代(也是国家茶艺技师、评茶师),继承和打理着家中几亩茶园。最近几天,她把多年惯用的茶篮、簸篮拿出来清洗、晾晒,一年未用的炒茶锅去锈、上油磨光,还要整理采茶工入住的房间,准备所需的生活用品。几天前,她刚拿到政府统一发放的用于炒茶的茶油。这些都是为今年春茶的采摘做充足的准备。

“龙井采摘的标准是两叶一芽;明前茶四斤三两鲜叶炒制一斤干茶。没有经验的工人是很难采好、炒好龙井茶的。它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技艺……”这位“从小睡在晾茶篮长大”的茶姑,对龙井茶从采摘到冲泡如数家珍,“是不是正宗的西湖龙井,我喝一口就知道。它的茶香、滋味、回甘太熟悉不过了……”

世代居住在这里的茶农,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老客户,“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我们只要好好种茶、用心炒茶,踏实传承,不以次充好,不拿机炒茶当手工茶卖,讲诚信,就不会砸了西湖龙井这块牌子。”

虽然龙井茶采摘只有一季,但要种出高品质的茶却需要一整年的管理和维护。华敏的父亲华庆国是老一辈的茶农,对茶叶有着深厚的感情。“要产出好的茶叶,除了老天爷赏的独特地质地貌、气候环境,也离不开精细的管理。”华庆国说,采茶季之外的修剪、除草、施肥、防虫,每一步都需要精耕细作、倾尽心力,为了保证茶叶的品质,茶园要人工除草、摒弃除草剂,施肥也用有机肥,“老农民就是这样,对土地用了多少心意,土地就会还给你多少收获,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在西湖龙井茶核心产区另一产地翁家山村,也有这样一对父女,对龙井茶有着相同的热爱,不同的理解。变革与传承是周家父女遇到的命题。

这几天,周许芝每天的步数在20000步上下。快到采摘季了,她要上山监测茶叶的生长状况。事实上,在2017年之前,她在山外有一番自己的事业,却被父亲周国强一句:“茶叶这个事情,你得接手,这是责任。”喊了回来。

周家是个大家族,周国强是周家第四代“掌门人”。周国强15岁开始炒茶,他的手艺,在整个翁家山村都是数一数二的。茶叶在他的手里炒制半小时都没有一颗碎茶。在2021年西湖风景名胜区西湖龙井茶手工炒制大赛中,他还获得了“炒制能手”称号。

周许芝这一代都是独生子女,而且各自都有自己的工作——导游、工程师、画家、媒体人,和茶叶扯不上关系。

照周家的规矩,长辈做到70岁就要传给下一代。如今周国强已经快到70岁了,周家茶园的担子就要压到第五代,也就是周许芝他们的肩上。

2019年,周许芝才真正开始学茶。“这门手艺终究是要传下去的。怎么办?只能压着她的手一点一点学呗。”老父亲无奈又欣慰。

周许芝学得认真又努力:“我目前只知道什么季节该做什么事,但是许多精髓还在不断学习中。”与父辈不一样,她会在茶叶采摘季来回几个山头,在同一天、同一天气状况下,采摘不同地域的茶叶进行“斗茶”,仔细研究品评;她会利用数字化管理、会研究更好的销售管理模式。“一开始是因为责任,现在变得越来越爱这一行了。”

当然她也继承了父辈对茶叶品质的高要求。比如,她会对采茶工严格要求:“采茶是制茶的源头。如果采摘的茶梗太长或太短,我会要求他们把茶叶收拾整理好再吃饭。”采摘季她会跟着父亲炒茶、摊青,有时甚至连续工作52个小时,为的就是“尽量不留隔夜茶”。

老一辈茶事艰辛,晚辈习惯节俭,而因财富的相对宽裕,又赋予了他们商业嗅觉和胆识。“喝茶不只是喝味道,也应该是在品生活。” 周许芝认为,单纯种茶、卖茶已非他这一代人诉求,茶,应该跟其文化内涵同步推广——周家的茶庄不仅能品茶,还能近距离接触茶园、尝试自行炒茶制茶,亲身感受茶文化的多重魅力。

翁家山村:龙井茶与茶文化密不可分

西湖街道翁家山村是杭州主城区海拔最高的行政村,地处龙井茶产区“狮、龙、云、虎、梅”的“狮、龙”地带中心。

惊蛰这一天,村里举行了一场很有特色的“喊山祭茶”活动。“茶,发芽!茶,发芽!茶,发芽!”当天一大早,翁家山村茶农们就聚集在村后的大山头凉亭,一起高喊,参与“喊山祭茶”活动。

翁家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孙斌说,之前翁家山村“茶圈”活动的时候,听到有老人提到了这个习俗,就引起了村委的重视,大家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珍贵的传统,应该延续下去。

翁家山村有296户人家,家家都是茶农,都有相对成熟的种茶产茶经验。多年以来,村里制定了村规民约,例如,禁止茶园荒芜、增强生态环保意识、严禁喷洒农药和施催芽剂……这些都是为了保障整个村的茶叶生产品质,农户们也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始终恪守着这些约定。

村委考虑更多的是,把目光放在本土茶文化发掘和传承上,就如“喊山祭茶”活动。“龙井茶与茶文化密不可分,互为促进。”孙斌说。

比如,村里依靠几位有着几十年炒茶经验的炒茶大师传帮带,带动年轻人炒茶制茶。为了发掘和继承村里的特色茶文化,近几年村里组织了茶艺队,并开展泡茶、评茶、茶叶加工等手艺培训,“如今已经拉扯起50人的队伍,最小的是2013年出生的,现在刚上小学。”孙斌对此颇为自豪,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回归、继承茶产业,扎根到茶叶生产上来。

此外,在茶叶种植上,村委也尽可能引进和推广数字化管理模式。去年3月,翁家山村请来了一位茶园“专家”为茶园管理随时把脉。“专家”的名字叫西湖龙井物联网生态监测系统云平台,是一款集气象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和管理于一体的气象采集系统。“这套设备已经覆盖到翁家山村每个地块的茶园里。”孙斌说,数字化管理不仅能方便农户,而且更及时、更精准,对于保障西湖龙井茶的纯正品质,实现产业生态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大家对西湖龙井茶满满都是爱啊,这是养育我们长大的家乡,未来这个茶村也需要年轻人去传承与发展。”孙斌说,村里正着眼打造村级的文旅路线,为翁家山村再添异彩。

数字化改革:筑起西湖龙井保护“天网”

杭州从未停止对西湖龙井品牌综合保护的探索。尤其是近几年,数字化改革的东风更是激起了西湖龙井保护的“一池春水”。

2020年,杭州市出台《西湖龙井茶产地证明标识管理办法》,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构建西湖龙井茶数字化管理系统,将168平方公里保护基地内的所有茶农和茶企统一进行数字化管理,10616家主体全部纳入溯源监管。

这套系统的核心逻辑,就是“摸清家底、管住源头”,也是西湖龙井茶早期“身份证”的由来——系统对每家主体的电子账户进行实名制管理,并按其茶园面积核定干茶数量。当农户将茶叶销售给茶企时,其电子账户中的干茶数量将同步核减,收购企业电子账户中的干茶数量则同步增加。对外包装销售时,茶农和茶企须凭其电子账户中干茶数量,等量换领实物证明标。所有发放的实物证明标统一编号管理,根据编号可随时源头追溯。

经过这一套数字化实践,制假售假乱象被有效遏制。2020年,西湖龙井茶总产值较上年同期增长48.59%。

之后,杭州进一步打造智慧生态茶园,西湖龙井茶的“身份证”更加“硬核”。茶园内,天敌友好型杀虫灯、小型气象站、土壤监测设备、虫情测报仪,以及无人机植保飞防等,为西湖龙井茶筑起了一套绿色防控的“天网”;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只要扫一扫外包装的品质溯源二维码,就能查看采摘、摊放、青锅、回潮、分筛、毛茶入库等各个环节的时间和场景照片。

“数字技术为科学管护及品质溯源提供了依据,不仅有助于实现西湖龙井品牌的精准化闭环管理,也将助推西湖龙井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升西湖龙井品牌影响力。”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总农艺师邵京华介绍,目前,我市正在全力贯彻落实《杭州市西湖龙井茶保护管理条例》,做好西湖龙井专用标识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升级工作,进一步维护好西湖龙井茶数字化管理系统,并与杭州城市大脑中枢系统对接,推进西湖龙井茶全生命周期智能化在线管理。

为一片叶子立法:是最好的诚信保障

当盎然春意正在酝酿更多的生机,西湖龙井茶已经迎来了甘甜的阳光雨露——今年3月1日,《杭州市西湖龙井茶保护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

给西湖龙井茶“立规矩”,是杭州市人大常委会2021年的重点立法工作。市人大常委会专门成立立法工作领导小组,指导条例起草工作;市政府也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并通过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专家论证会等形式听取意见建议。2021年6月,市政府将条例草案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2021年10月29日,条例草案表决稿提请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通过,并报省人大常委会批准。

“《条例》的施行,是杭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西湖龙井保护指示的具体体现,也是依法保护西湖龙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西湖龙井茶文化的需要。”杭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陈马多里表示,以往杭州对西湖龙井茶的保护,主要规范和依据是《杭州市西湖龙井茶基地保护条例》,但其仅对茶地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作出规定,难以满足当下的保护需求。本次立法,则让西湖龙井茶的种植、采摘、加工销售、品牌建设等环节都有法可依,更加精细化的立法管理,也让西湖龙井茶保护提上了一个新高度。

明确提出对西湖龙井茶防伪溯源专用标识的管理,是本次《条例》的最大亮点之一。《条例》规定,西湖龙井茶生产经营者要在每年度的规定时间内通过西湖龙井茶数字化管理系统申领。禁止转让、赠与、借用、故意遮挡、污损专用标识的行为。

违反规定的,将由相关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个人处最高一万元罚款,对单位处最高五万元罚款。这,也是确保从机制上保障诚信。

作为西湖龙井茶的“根与魂”,《条例》也对群体种的保护做了专门规定。要求每十年开展一次种质资源普查,建立资源档案;并划定龙井群体种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区内不能变更茶树品种、种植面积、种植地域,不得破坏龙井群体种种质资源。

一片小叶子,带动乡村振兴、城乡“共富”大事业。随着《条例》的深入贯彻实施,西湖龙井这张杭州极具城市辨识度的“金名片”将被擦得更亮、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