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护法天王图(局部) 海堂形玉绦环

海棠形水晶绦环正面
宋代玉绦环成为古代绘画艺术中的一种表征,与宋代美学观念的成熟息息相关。它体现了宋代文人闲适简澹的生活意境,淡泊名利的处世原则,更强调简素粹温和沉潜向内的审美观念。
简素淡泊,贞夷粹温的审美观
绦环的流行与宋代文人的舆服文化一脉相通。北宋范仲淹有书法手卷《道服赞》存世。此帖是范仲淹为同年友人“平海书记许兄”所制道服撰写的一篇赞文。宋代文人士大夫喜与道士交往,“道家者流,衣裳楚楚。君子服之,逍遥是与。”简素的道服匹配造型简朴、材质清澈的绦环,二者在视觉感官上是统一的,符合道家“大道至简”的思想。苏子曰:“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此语初衷是讨论诗歌文学,后衍变为苏轼美学观念的源头。宋元古画中常见的玉带饰有——玉绦环和玉带板。前者是凡大小文人皆可用,后者象征官场身份等级。可见玉绦环更能表露使用者已将俗世的功名权位之心按下不表的含蓄心迹,故在宋元古画中多以文人身份出现,彰显了士大夫阶层的淡泊清高。
孔子云:“贲非正色也,是以叹之。吾思夫质素,白当正白,黑当正黑。夫质又何也?吾亦闻之,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宝珠不饰,何也?质有余者,不受饰也。”深受儒学浸润的两宋文人,审美自然偏向玉绦环纯真温良的天然物性,而非观照复杂精美纹饰。就文艺的一般发展规律而言,越趋于成熟完善者,越是向往回归自然朴素的人文情感,回归功能本位的单纯设计。
内敛自省,沉潜向内的审美观
宋代文人穿着闲居之服时,习惯搭配一块玉绦环,清其意而洁其身,朴素外衣搭配精美玉环,力行孔、老的“披褐而怀玉”,譬如苏轼诗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崭新的服饰风尚是宋人对古先圣哲处世之道内化于心,产生自我独到的见解之后,再将之外化于行的结果。
玉绦环被系佩时,一面贴身,一面朝外,唯有中间阙孔,沟通内外。文人欲借中间之孔,以期达到 “物我贯通”“心通万物”的境界。玉绦环以其内孔之空,纳文士精神之实,以无载有。同时正如《道德经》中所说的:“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实有的玉环与虚空的中孔二者不能割裂开来看,二者浑然一体,相辅相成。正是在沉潜向内的审美观引导下,使得宋代士大夫即使长期身处枕稳衾温的社会历史时期,也不忘反躬自省,乐于体味收敛的内美。
——本文摘录自《西泠艺丛》总第84期“‘两宋金石学与印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粹”专题,《宋代玉绦环带饰研究——以宋画中玉绦环造型呈现及审美意蕴为例》,文/何士扬、张学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