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层次开放格局

海宁:当好“融杭接沪”急先锋

2022-02-23

浙大海宁国际校区。金国华 摄

记者 邱丹晨 张世新

杭海城际铁路建成通车、沪杭高速许村段改建工程投用、银泰鹃湖店和奥特莱斯二期开业……2021年,潮城海宁交出的这份融杭答卷,有速度、有力度,更有温度。

早在2001年,海宁就开始启动实施“接沪融杭”战略。2016年,海宁将“接沪融杭”战略正式改为“融杭接沪”。11年来,海宁已从过去的局部融入走向全域开放,“不是杭州、就在杭州”也早已从一句口号走向现实。

在日前召开的海宁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海宁市委副书记、海宁市长许红莲在作2022年海宁市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将大力落实“创新驱动、融杭接沪、城乡融合、绿色发展、现代治理”战略,当好“融杭接沪”急先锋。

西连东接并行,打造区域开放高地

去年6月28日,杭海城际铁路建成通车,日均客流量达三万人次。同样在去年,历时16个月零20天完成抬升改建的沪杭高速许村段高架高速通车。如今,从空中俯瞰沪杭高速许村段,抬升改建的高架高速路与沪杭高铁、杭海城际铁路并驾齐驱,如条条蜿蜒的巨龙。

交通通达,背后是巨大的民生获得感和幸福感,也为海宁“深度融杭”注入新的活力和无限空间。去年7月,在海宁市许村镇,杭海数字新城“双招双引”签约仪式举行,一批优质的数字经济项目集中签约、杭州数字企业纷纷落户。

“我们把两个城铁站之间、占地2平方公里的区域划了出来,集全镇之力打造杭海数字新城。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南侧的国际双创中心,数字医疗、智能物联等初创项目孵化成功后,落地到北侧园区,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许村镇相关负责人所指之处,正是一栋栋充满时尚、科技气息的写字楼,让人仿佛置身现代化都市。目前杭海数字新城累计对接省内外科技企业超2000家,精准铆定重点企业400余家,注册数字企业91家。

作为衔接G60科创大走廊、浙江省大湾区、杭州大都市区战略的桥头堡,杭海数字新城对标未来科技城与杭州高新区(滨江),打造浙江数字经济第三极,正在成为拥江发展的产业新高地,力争为乡镇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前沿样本。

大交通引领大发展,海宁各乡镇深谙此道,在与杭州的时空距离无限拉近的同时,抢抓机遇实现蝶变跃升。平整的路面、宽阔的双向六车道、焕然一新的路灯和栏杆……现在,从杭州下沙的文海北路驾车向东北方向继续行驶,若非导航提醒,甚至不会察觉已经来到了海宁地界。

早在2018年,海宁就将与杭州文海北路相接的长6200米、宽40米的启潮路更名为文海北路。去年11月,这条融杭大道完成改造并实现通车。

“算上春澜路的3.1公里,从525国道至杭州,长安多了一条全线长10公里的融杭发展‘大动脉’。”长安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文海北路的全面通车,让长安与杭州有了一条融杭大道,加快长安融杭步伐,开启“深度融杭”的新引擎。长安将最大限度加大两地之间人才、科技等要素资源流动,从而提升长安城市能级。

创新要素涌动,构建国际科创枢纽

东海之滨,钱江北翼,海宁就像一条狭长的带子,镶嵌在杭州和上海之间。这些年,凭着东临上海、西连杭州的地缘优势,海宁大力推进平台、产业、资源要素、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与沪杭的融合对接。

过去五年,地区生产总值跻身“千亿”行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迈上“百亿”台阶;规上工业总产值跨入“两千亿”时代……如今,在长三角一体化这艘“超级巨轮”的带动下,海宁城市能级已然跃上新高度。

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海宁明确提出,放大融杭接沪新优势,在构建高层次开放格局上勇当示范表率。

打造区域开放高地,必然要找准切入点。“要深刻认识人才、科技、创新的极端重要性,尤其要认识创新是大势所趋,是竞争所要,是补短所需。”在2021年海宁市人才科技创新暨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海宁市委书记曹国良曾这样说。

去年,海宁正式发布杭海城际“科创走廊”规划,将打造科创孵化、高端人才集聚高地,构建“大学+科技+产业”的国际科创枢纽。

眼下,在鹃湖国际科技城区域,碧水拥抱之中,一幢幢外观极富科技感的建筑汇聚了诸多全球知名的高新技术企业与项目。一路之隔,浙大海宁国际校区里各个实验室内,研究人员围绕生命健康、光伏信息等技术展开研究。

截至目前,鹃湖国际科技城已引进奕斯伟集成电路设计研发基地、中科院半导体所海宁研究院等38个泛半导体领域项目;引进再生医学材料研究中心、浙大生物电子研究中心等27个生命健康领域项目;引进全球行业龙头企业英国天祥集团、国家半导体器件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等10个现代服务业项目。累计引进和培育各类人才92人,其中国家级人才20人,省级人才21人。

无论是跨区域产业园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城市系统功能布局,海宁的“融杭接沪”战略正在加快推进中。海宁市相关负责人表示,从交通上的西连东接,到要素涌动崛起产业新高地,坐拥沪杭城市发展机遇的海宁,将大踏步推进与沪杭等长三角地区的融合对接,勇做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城市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