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最酷追风少年

2022-02-23

位于钱塘区东部湾总部基地的亚运轮滑馆,将承办今年杭州亚运会的滑板、轮滑两项赛事,届时将会有12块金牌在此产生。

在50滑板杭州大厦店,孙晨凌正在教练指导下练习基本功。

王飞在比赛中。

记者 马梦妍 倪宇翀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戴着耳机、帽子,脚下踩一块滑板;一路刷杆、控板,秀一下漂亮的空中翻转。

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也许你曾见过,那群穿梭于都市丛林的,风一样的“少年”。

极限运动之滑板,是勇敢者的游戏。滑手们需要无数次地与滑板磨合,利用速度惯性拿下重重障碍,借助现场道具完成一连串的动作组合。

一通操作丝般顺滑如履平地,再潇洒地扬长而去。对于地表最酷的陆上“弄潮儿”,曾经的跌倒并不意味着失败,而是离成功又近了一步。

“one more try”,终于,他们洗练出坚韧的品格。每一次上板,都在向着极限进发。

追风20载初心不改 “老炮”归来仍少年

滑板运动起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西海岸城市街头,由冲浪运动演变而来。由于受地理和气候条件的限制更小,迅速在民间打响,是名副其实的草根出身。

同为街头文化的一部分,当下,滑板在大众媒体的曝光度似乎比不上街舞和说唱。然而事实上,滑板在浙江发展迅猛,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约有20万人在玩滑板,年龄分布从3—4岁到40多岁都有。11个城市都成立了滑板俱乐部,杭州之外,尤以宁波温州氛围浓厚。滑手们的职业也十分多元,律师、厨师,甚至游乐场的售票员,都可能抽出一块滑板,从你面前呼啸而过。

王飞,1984年出生,杭州滑板圈里的“老炮”,拥有国家级滑板教练资格,是一名专业滑手。年轻时在滑板界叱咤风云的他,现在经营着杭州最具专业影响力的滑板俱乐部——50滑板。同时,他也是浙江省轮滑协会滑板委员会主任、杭州亚运会滑板竞赛部主管。

“触板”20年,王飞提及被滑板吸引的原因,其实与当下的少年并无不同——“因为酷”。

“以前当过拳击运动员,本来准备退役期间和朋友组乐队玩。后来我看了许多国外VCD、MV,里面有几个滑板的镜头,瞬间就觉得这也太酷了!大概在2002年的时候,我就辗转买了自己第一块滑板。”尽管回想起来,那块滑板算不上专业,王飞的职业滑板路却由此起航。

2006年,王飞在湖州取得全国极限大赛滑板亚军,并成立了50滑板俱乐部。2008年又拿下重庆全国滑板邀请赛和成都CX极限精英赛两个冠军。次年,他带着“年轻”的俱乐部队伍包揽了南京CX极限精英赛冠亚季军和NIKE cityjam成都冠军。

2016年加入省轮滑协会后,王飞又带领浙江滑板集训队参加全运会,并全程参与了桐庐富春江观光带滑板运动景观公园的设计建造。此外,他还组织了多场地区及高校的滑板交流赛、巡回赛,以及推广滑板运动的浙江“世界滑板日”活动,并创立了自己的滑板品牌ACSK8——标志是一颗不羁的五角星。

作为国内较早玩滑板的人,王飞见证了滑板运动在杭州的发展。和许多外来运动一样,滑板也经历过从冷门到流行、民间到职业的过程。但整体上,那个专业器材要靠朋友从海外代购、学习渠道十分有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这中间不得不提的“里程碑”事件,是2016年滑板项目的“入奥”——此前,滑板产业的发展相对缓慢,虽然也有运动品牌、俱乐部会赞助赛事和滑手,但更多停留在商业层面。2016年,滑板和冲浪、攀岩、棒垒球、空手道一起,首次被列为2020年东京奥运会比赛项目。那群追风少年,终于有机会为他们热爱的运动正名。

也许看中了滑板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此后,国际奥委会又同意将滑板继续列为2024年巴黎奥运会、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而根据国际奥委会规定,如果一个项目连续三次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就将转为永久比赛项目。同时,滑板也是今年杭州亚运会的参赛项目之一。

钱塘江畔,为亚运新建的轮滑馆拔地而起。5月,国家滑板训练队将在这里进行测试赛。万千板仔同翘首,滑板也能在杭州迎来属于它的黄金时代。

拥抱勇敢者的游戏

走上“滑板自由”之路

湿漉漉的江南水乡有时也让人烦恼。本该在户外活跃的杭州板仔,不得已将目光投向了室内场地。如同所有熟能生巧的运动,滑板也是一天不练习,就容易生疏。

刚过饭点,位于武林广场杭州大厦底下2层的50滑板培训基地已经开始今日的教学。3条长滑道加一个迷你的U池全被占满。来培训的大多是孩子,家长们在一旁观瞻。面对新手期常见的“磨难”,家长形成了统一的默契,他们不会搭手,只负责鼓励。

王飞经营的50滑板俱乐部,目前在杭州共有6家门店,为有意接触滑板的准滑手们提供了教学的渠道。不像过去,滑界元老们只能根据视频一遍遍扒动作,再反复付诸实践。现在的伢儿,可幸福多了。

9岁的孙晨凌是这儿的常客。“双减”减轻了学校的课业压力,他几乎每日都来练习,“板龄”已有一年半。上板之后,孙晨凌先在教练可乐的指导下成功做了一次尖翻。教练直言,这个动作,就孙晨凌的年纪来说,难度比较大,但小朋友还是努力完成了。

在别的孩子还需要教练偶尔帮衬的时候,孙晨凌已经可以跟在教练身后自己琢磨动作了。他身上洋溢的自信能感染人,说话也十分老成:“摔了就爬起来,有护具,不疼的。不敢摔就永远不会了。”

接触滑板,跟孙晨凌的爸爸孙超有关。同为极限运动爱好者,孙超热爱滑雪。但考虑到滑雪的难度和季节性,就先让孩子学了滑板。结果阴差阳错,孙晨凌爱上了滑板。

在年轻人中,滑板正成为一股难以忽视的运动风尚。50滑板俱乐部经理人贝贝刚拉起卷闸门准备营业,就接到了咨询电话。俱乐部教练们反映,各处分店的情况差不多,课程排得非常满,从正午12点开业到晚上8点,他们一天要接待30多人。贝贝的电话也响个不停。对于新手,他们建议,要量力而为,不可操之过急。

而滑板的进阶之路远不止这些。从爱好到职业,大致可分为几类。Flow级,滑手中的潜力股,偶尔有当地滑板店赞助但不签约。AM级,签约滑手,有比较稳定的品牌赞助合作,比如VANS、耐克等。Pro级,竞技滑手,有固定工资,从参加比赛到器材消耗,都有赞助。到这一步,滑手便完成了爱好到工作的转化,也基本实现了“滑板自由”。

孙晨凌的目标就是Pro级。去年10月,他在第一届长三角体育节轮滑联赛中摘了U池和街式滑板U9男子组两个冠军。有了不错的开头,孙晨凌更愿意坚持下去了——“也许有一天,我能拿奥运冠军呢”。

与其说沉迷滑板,不如说这位滑板新星正在为他的“滑板自由”之路而努力。

不因年轻而热爱

恰因热爱才年轻

时光匆匆,距离20世纪80年代末滑板进入中国,已经过去30年了。90年代的最早一批滑手也人到中年,但它仍被视作是一项“年轻”的运动。

是什么让滑板看起来那么年轻那么酷?如果你问街头的少年,他们的回答是:不服输。不服输的态度是酷的,而不服输的状态叫年轻。为了攀越新的高峰,他们总在和自己较劲,不在意留下几道伤疤。

而对于阅尽千帆的前辈,滑板早已融入了生活,与他们密不可分。今年,王飞想在运河上街再开一家门店。“世界滑板日”办到了第十五届,在浙江吸引了近千同好同台切磋。与银泰系、远洋乐堤港、来福士等商业综合体合作也在继续,各类滑板赛事与培训办得红红火火。如何接住市场抛出的橄榄枝,让滑板在规范中变得更加流行,又始终保有作为极限运动的专业度,成了他长久的课题。

难度决定了滑板没有教学上的数量优势,但经理人贝贝始终记得推广这项运动的初心,价格方面门槛不能高,要考虑未来接班的学生群体的承受力;“滑二代”孙晨凌一边巩固学会的十余个动作,一边学习新招数,准备继续参加比赛,提升实力。

来自五湖四海的教练们也有各自努力的方向:联系学校,以公益公开课的方式争取滑板进校园,或者打磨技术,向职业更进一步。也许有一天,他们会和自己的弟子同台竞技。

滑手中的女生比例也在提高。要是你认为女孩子嘛,做个基础的ollie(豚跳)就好了。她们可能会跟你急。这条荆棘丛生的“花路”,谁也不比谁轻松。

目前,杭州大厦、大悦城、加州阳光、中南乐游城、万科中汇城、云栖小镇都能找到练习滑板的场地。湖滨in77、武林广场、西湖文化广场等杭州地标,也总能捕捉到滑板少年的身影。

开放式的运河亚运公园,成了滑板“早鸟”相约的新地点。当然,我们也要牢记教练的嘱咐。毕竟滑板仍是一项极限运动。嗨归嗨,摔归摔,不管你是滑板新秀,还是业内老炮,在这件事上,都没有光环。

专业动作,请勿随意模仿。如果你明知艰难依然热爱,倾情投入无悔付出,那邂逅滑板,必将留下难忘的记忆。

不因年轻而热爱,恰因热爱才年轻。飞驰在滑板之上,他们永远是少年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