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则十几年前的旧闻,并不是大事,塞在社会版的角落即可,却又值得说一说,因为颇有些盖·里奇的黑色幽默。说浙江山区浦江县某村子,接连发生两起案件。先是某某村民家养的牛失踪,家里找了几日未果,突然在溪边被找到,却离奇惨烈得只剩下一个身子, 四条腿齐齐被砍。没几天,村里的祠堂又失窃,这回被盗的,是村子祠堂檐下的四只牛腿,两只清代的,两只民国的。
那画面,想想都腿疼——月黑风高夜,从外面来的幕后黑手,对几个二流子示意:给我搞几只牛腿来,每只给XX钱。二流子听闻又惊又疑:几个牛腿,竟值那么多钱?况且这牛哪里没有,难道这村子里的特异些?但既有好处,也就一拍胸脯,管他的!黑手万万没想到,这几个货不知道他说的“牛腿”是指老建筑上的构件——竟背了四条血淋淋的生腿来!
无论如何,黑手终于得逞。四只曾经支撑了村子祠堂屋檐百多年的牛腿,不知已成为哪家的收藏。闲来(若它们还在一处),不知又会不会偶尔想起当年同村那头无辜的牛?
为什么这柱檐间的构件会叫牛腿,不得而知。大约是民居构件的缘故,出现得又晚,并没有确切的记录。
总之,大概是长得像牛腿。明代文震亨在他的《长物志》里提到过一种名为“牛腿”的缸,想来也是这个意思:上粗,下细,浑圆,有力。
牛腿的大规模出现,要到明中期以后,在浙江中西部的金衢盆地。这同明代中后期浙江发达的商品经济不无关系——发达了,少不得回故里大兴土木,光耀门楣。而金衢盆地的东阳,自唐代以来的木雕圣地,此时有了强大的消费力,就更有了演武场。乃至到了清乾隆年间,四百名东阳木匠被召进宫,负责皇宫的修缮,龙椅案几等等的雕刻。
至于牛腿,大约从“撑拱”演化而来。
撑拱又叫斜撑,原始版本就是一根短木,或圆或方,从立柱上部斜出,另一端撑住屋顶出檐的檐椽,三角受力,以加强檐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不论是立柱还是门窗,都怕日晒雨淋,能把建筑的出檐尽可能挑出,一直是匠人们的心思,而撑拱很好地解决了支撑屋顶出檐的问题。
免不了追求纹饰。但一根短木供工匠的施展空间毕竟有限,艺高技痒的工匠们开始动各种心思,先在撑拱后与立柱间的三角形空当中填入雕花木板,渐渐地,那一根短木索性被替换成了直角三角形的构件,便是后来的牛腿。
花团锦簇的牛腿历史,就此开始。
一只牛腿,考量的是木料:寻常如樟木、柏木,大手笔如乌木、鸡翅木、紫檀。更考验的是雕花匠的心思和手艺:梅兰竹菊,是君子的气节;马羊虎犬,是忠孝节义;寿星、鹿和蝙蝠,是福禄寿喜;马、猴子、蜜蜂是马上封侯……各种寓意,各种吉利。
渐渐风靡的牛腿,竟至成了宅子的颜面。
这样体积的构件,出现在建筑的上部,按说难免蠢笨,但奇特的是,牛腿看上去却不失轻快。炫耀,却炫得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