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季,变异新冠病毒奥密克戎毒株引发的新一轮疫情来势凶猛。奥密克戎的高传染性和隐蔽性大幅提升了防控难度,但它的致病性比德尔塔毒株有所降低。在此背景下,部分欧美国家计划或已开始全面放松防疫。
一些西方媒体和智库将欧美的防疫措施奉为标杆,随着欧美国家相继宣布“解封”,部分“专家”开始对中国的“动态清零”防疫政策说三道四。近日有观点称,“动态清零”政策使中国与其他国家形成“免疫落差”,在面对奥密克戎毒株传播时更脆弱。
显然,这类说法带着强烈的政治偏见。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新冠病毒研究项目统计,全球仅有包括中国在内的3个国家每10万人口新冠死亡病例数少于1人。不少观察人士已看到中国防疫政策对稳定世界经济、保障供应链安全的积极意义。美国《彭博商业周刊》网站日前发表评论文章说,中国的“动态清零”政策避免了本国出现大量死亡病例,并确保从苹果手机、特斯拉电动车到化肥和汽车零部件等众多商品继续流向世界其他地方。如果消费者和企业希望继续购买中国制造的商品,且不愿忍受短缺和价格上涨,那么他们应该希望中国坚持其防疫政策。
其实,所谓“大流行终结论”“防疫放开论”的背后,是一些国家防疫政策无力阻断病毒传播的无奈。只有摒弃偏见,回归防疫措施的科学探讨,才能助力世界早日走出疫情的“至暗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