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勣碑》书法风格对比研究

2022-01-23

《李勣碑》,又名《徐懋公碑》《李英公碑》,唐仪凤二年十月六日(677)立,现立于昭陵博物馆院内的李勣墓前,记载了唐朝开国名臣李勣一生的丰功伟绩。《李勣碑》碑高7.5米,下宽1.8米,厚5.4米,重15吨,是昭陵碑林中现存体形最高、最大的石碑,被称为“昭陵第一碑”。碑额篆字题刻“大唐故司空上柱国赠太尉英贞武公碑”,碑文中“御制御书”及文末立碑年款为正书,碑文为行草书,共32 行,每行110余字不等。碑阴刻宋游师雄元祐四年(1089)题记。

李勣,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市)人,原名徐世勣,字懋公。生于隋开皇十四年(594), 卒于总章二年(669)十月,葬于总章三年(670)。李勣一生战功显赫,唐武德初年,唐高祖李渊赐其国姓。唐高宗永徽年中,犯唐太宗李世民名讳,改名李勣。

《李勣碑》螭首龟趺,形制巨大,由高宗李治御制御书,笔者认为,高宗能为这位老臣“御制御书”,一方面是与李勣感情深厚,以此表达对这位爱卿的敬重及缅怀之情;另一方面,因为帝王身份的特殊性,加之一些政治因素参在其中,皇帝为老臣御制御书的行为也在情理之中。

高宗善书,时人评价其书法不逊名家。《唐会要·书法》载许圉师言高宗书法:“魏晋以后,惟兹二王,然逸少少力而妍,子敬妍而少力。今见圣迹,兼绝二王。凤翥鸾回,实古今书圣。”《石墨镌华》评价高宗此碑:“行草神逸机流,后半尤纵横自如。良由文皇藏右军墨迹如《兰亭》之类极夥,故父子万机之暇,一意模仿,以至此也。”杨震方《碑帖叙录》论及此碑时,谓“唐高宗书法受唐太宗熏陶,笔致神采奕奕,后半尤见纵横笔势,有晋人风度”。其书法名碑有《万年宫碑》《大唐纪功颂》等。他的学书风格受到了父李世民的影响,取法“二王”。《李勣碑》是唐高宗在 49 岁时所书,此时的李治正值盛年,书风已然成熟,君臣二人感情深厚,亲自为《李勣碑》撰文并书,可见他对待此事的认真程度。从志文可见,高宗李治的行书右军气息浓厚,俊逸流丽、笔法丰富。故笔者将《李勣碑》分别与王羲之书风及李世民的书风作对比,以此探究《李勣碑》书法艺术风格。

(一)与王羲之书风的对比分析

笔者将《李勣碑》中的字单独列出,与王羲之的字进行对比,从不同角度观察,寻求其相似的本质。第一个“故”字左右间隔较大,左边的“古”字起笔由粗到细,翻笔向左上方,再调锋顺势而下逐渐加粗,线条弹跳有力形成一条弧线,再向右上45度方向侧锋运笔由粗到细顺势弹出,结构比例与《集字圣教序》第一例左半部分相似;右边的“攵”在形态上与《集字圣教序》第一例更为相似。《李勣碑》中“但”字的第一撇与《十七帖》例字中“亻”的一竖几乎相似,只是角度不同。可以看出高宗李治对于“二王”笔法的熟练运用。《李勣碑》的“也”字,笔画粗细变换自然,第二笔一竖的下半部分几乎都只露出三分之一就顺势向左上弹起,与最后一笔相互呼应,虽然三个字的最后一笔不完全相同,但不难发现他们的收笔十分自然,像是几片姿态各异的竹叶。“书”字上半部分横画较多,都有一种向第二个长横聚拢的势态。高宗李治的行书可谓形神兼备,《李勣碑》笔势变化多端,运笔流利,艺术风格与王羲之书风极其相似。

(二)与李世民书风的对比分析

提到唐代书法,不得不提到的人物当属李世民,虽然他的书法不及唐楷四家那样有名,但他对于唐代书法的发展方向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总体来看,二人在字的起承转折之处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线条上高宗李治的更加瘦劲笔挺,李世民的相对饱满雄强,给人的感觉不同,但本质是相似的。“神”字左半部分都有倾斜,其中笔画的转折粗细变化,线条精道,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集王圣教序》的影响。“其”字中宫紧收,底部两点相互辉映左右分开,整个字收放有致。“不”字从起笔的角度到收笔点画的姿态以及整体字的留白空间也十分相似。

将《李勣碑》与王羲之书风及李世民书风分别进行对比分析后,可以看得出父子二人都宗法“二王”。太宗李世民的书风有种大气磅礴的帝王之气,这样的书风成因也许跟他早年征战沙场,开疆拓土的经历有关。高宗李治的书风与其性格特点及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也有关系。与其父李世民相比,高宗李治的行书婉转流美形神俱佳,更接近“二王”书法。

——本文摘录自《西泠艺丛》总第83期“沈尹默书风研究”专题,《<李勣碑>书法风格对比研究》,文/霍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