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加快建设 “浙西第一门户”

2022-01-06

常山县城东新区。通讯员 汪静芳 摄

记者 邱丹晨 通讯员 郑月红 童子遇

“常山阿姨”“厕所革命”“低保惠民联办”入围全国典型,医共体改革、垃圾分类、农饮水达标提标成为全省标杆,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获评中国鲜辣美食之乡、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在过去五年,衢州市常山县交出了一张让人赞许的答卷。新的五年,常山县将以怎样的态势实现新的跨越发展?

日前,常山县召开第十四次党代会,常山县委书记潘晓辉在作报告时提出,今后五年,常山县将以“一切为了U”城市品牌为引领,突出“产业为王、工业强县”,深化“八大行动”,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奋力争当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县域典范,加快建设“浙西第一门户”。

锚定目标:开启高质量发展“五扇门”

常山县位于钱塘江源头,素有“八省通衢,两浙首站”之称。宋朝时,常山第一西大门的概念与意义就被予以充分肯定。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浙西第一门户”的发展定位被赋予新的使命。身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时代大潮,常山县跳出山区思维、导入沿海意识,通过加快建设“浙西第一门户”,提升发展的层次和能级,进一步凸显在四省边际开放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好融入区域协同开放发展。

锚定“浙西第一门户”战略目标,常山着力开启“五扇门”,即开启敢于突破、勇创第一的争先跨越之门,扬优成势、错位发展的特色示范之门,海纳百川、活力迸发的开放包容之门,全域美丽、民生优享的幸福宜居之门,以文化人、和谐善治的文明有礼之门。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更是城市生命力的来源。近年来,常山聚力提升产业素质,提高平台能级,强化创新驱动,推进工业提质增效。在此基础上,常山定下目标:到2026年,地区生产总值在2020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5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3%、9%、10%以上。科技创新水平全面提升,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成为浙西地区创新要素集聚地。

扬优成势:成为生态产业富民实践地

近段时间,在常山县同弓乡中和村大宝山胡柚种植基地,金灿灿的胡柚陆续收获。“今年基地大概有160至200万斤的产量,其中高品质的胡柚能卖3元到4元每斤,估计总销售额会比去年高一些。”大宝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李红英介绍。

共同富裕的前提是做大产业“蛋糕”。目前常山确立了高端装备零部件和“两柚一茶”两大主导产业,其中胡柚、香柚、茶油的种植总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首位。同时,“两柚一茶”深加工产品已建立辐射7个省份37个设区市的销售网络。“双柚”2020年总产值达20亿元,带动当地农民增收5.6亿元。

去年,大桥乡新村村建立精品胡柚“共富果园”种植基地,以胡柚果林规模化流转为基础,积极探索“公司+集体+农户”模式,通过“共建、共管、共销”途径实现互利共赢。

“我们通过抱团合作,将小散弱胡柚生产农户联合起来,推动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提高胡柚品质,助推实现共同富裕。”新村村党支部书记曾明良介绍,该项目初步投资50万元,每年向低收入农户发放土地流转费10万元,入股分红12万元,真正让“果篮子”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钱袋子”。

此次常山县党代会提出,到2026年,常山努力打造成为以“两柚一茶”为重点的生态产业富民实践地、以“山水公园城市”为品牌的城乡协调发展标杆地、以“常山阿姨”为代表的四省边际职业教育新高地、以“宋诗之河文化带”为核心的文旅融合样板地、以“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为基础的县域整体智治示范地。

内外开放:“融衢、接杭、连沪”更加通畅

“开放”也是此次常山县党代会上的热词之一。大会提出,常山将立足区位优势、提升开放水平,全面提高区域发展融合度、县域经济外向度、营商环境美誉度。到2026年,“聚浙西、通四省、联全国”的外联内畅交通格局基本成型,“融衢、接杭、连沪”更加通畅,“东接西联北融”格局进一步打开。

常山县交通运输局党委书记、局长魏斌表示,作为“内外开放”行动的主要实施部门,常山县交通运输局如何在“十四五”期间抓住机遇,发挥常山区位优势十分重要。

“十四五”期间,常山全县综合交通基础设施计划总投资约为150亿元,聚力实施“13756”工程。具体为:以助力常山加快建设“浙西第一门户”为总目标,全力构建沪浙赣内外开放大通道、黄衢南生态旅游大通道、杭淳常共同富裕大通道3大通道;着力推进常山县浙西窗口服务区项目、“共同富裕”美丽通道建设工程等7个完工类重大项目;聚力落实常山江(辉埠-双港口)航运开发、205国道常山长风至五联段改建工程等5个开工类重大项目;全力实施浙赣运河、衢黄铁路、杭淳开至甬金衢上高速联络线(常山段)等6个研究类重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