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打太极、能下深海,当机器人成为人类的超凡搭档

从地铁隧道到深海 这场活动带大家走进城市的“隐形守护者”

2025-10-27

室外带电作业机器人 本版摄影 记者 金静馨

“深海医生”水下机器人

给地铁做体检的“线路综合巡检机器人”

记者 翁丹妮

“石头、剪刀、布!”一声清脆的童音在展厅里响起。在一片屏息凝神的注视下,一个通体银白、动作流畅的人形机器人微微抬起手臂,稳稳地出拳——“耶!我赢了!”获胜的小朋友高高跳起,欢笑声瞬间点燃了整个空间。这一幕不是遥远未来的想象,而是此刻正在发生的现实,是人工智能走出实验室、走进公众视野的真实触碰。

10月25日下午,浙江省科协“走读新质生产力”系列科普活动带领公众走进了杭州申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质生产力科普馆,踏上一场穿越“海陆空隧”的奇妙旅程,去结识那些默默守护现代工业命脉的无声英雄——AI机器人。

它们没有血肉之躯,却能在零下40℃的极寒中坚守岗位;它们不会疲倦,可以24小时为城市的电网“把脉问诊”;它们身形灵巧,能如壁虎般在水下300米的桥墩上攀爬“体检”。它们,就是被工程师们亲切称为“工业医生”的特种机器人。

“地铁管家”与“电网哨兵”:

机器人也有“火眼金睛”

活动伊始,大家的视线立刻被一台在模拟轨道上灵活穿梭的机器人吸引。“哇,它自己会走!”一位小朋友指着轨道交通实验基地的“线路综合巡检机器人”惊叹道。它没有司机,也没有遥控器,却像一只灵巧的金属猎豹,在轨道上自主导航、避障、转向,仿佛早已把整条线路刻进了“大脑”。申昊科技的工作人员笑着解释:“它可不是普通的小车,它是地铁的‘贴身管家’,每天在黑暗的地下穿梭,用它的‘火眼金睛’检查轨道是否健康,就像我们体检时拍的X光片一样。”而且,机器人的效率可比人类高多了,它们可以检查轨道、接触网和隧道,效率比人工快了5倍。

移步至电力电网实验基地,另一位“劳模”——变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正沿着预定路线平稳移动,瞬间被大家围了个水泄不通。“它也有‘火眼金睛’噢!”讲解员介绍道,“它有两样法宝:一个是能在黑暗中视物的‘红外瞳’,可以精准捕捉到设备是否‘发烧’过热;另一个是能看清表计读数的‘千里眼’,所有数据都逃不过它的扫描。”机器人正是依靠这些“超级感官”,24小时守护着变电站这座城市的“能源心脏”,一旦有危险隐患就提前预警,保障千家万户的稳定用电。

大家目不转睛地看着它自如地转弯、升降,完成一系列巡检动作,人群中不时发出阵阵惊叹。“原来守护我们用电安全的,是这些不知疲倦的机器人呀!”一位家长感慨道。

“超级警察”与“深海医生”:

机器人是人类的得力助手

在警务安全实验基地,一台形如机械猎犬的四足巡逻机器人成了全场焦点。它不仅能跨越障碍,还配备了红蓝警示灯和便携式灭火器。“它能抓坏人吗?”有人问。“它不是‘抓’,而是‘守护’。”工作人员笑着解释,“它的职责是去那些对人类来说太危险的地方——比如有不明气体泄漏,或者火灾刚刚被扑灭的现场。”这台机器人搭载了360度高清摄像头、人脸识别系统和气体传感器,能在化工厂、危化品仓库等高危区域自主巡逻。一旦发现可疑人员、泄漏气体或初期火情,它会立刻通过5G网络把画面传回指挥中心,还能亮起红蓝警示灯,远程喊话驱离,把危险扼杀在萌芽状态。

最让大家屏息凝神的是负一楼海洋水利实验基地的“深海医生”——水下机器人。幽蓝的光影笼罩着巨大的水槽,一台名为“申龙号ROV”的水下机器人正稳健地在模拟深海中航行。“它能下潜到300米深,那里几乎没有光亮,水压巨大,是人类潜水员难以到达的世界。”在黑暗里,水下机器人不依赖眼睛,而是向四周发出声波,通过回声来构建海底世界的三维图像,就像医生用B超为人体内部做检查一样。桥墩是否被水流掏空,大坝表面是否有裂缝,都逃不过它们的“声学感知”。当看到机器人在模拟水下环境中灵活翻滚、贴壁爬行时,大家纷纷发出“哇——”的赞叹。“它好像水下的蜘蛛侠!”一个男孩兴奋地喊道。

看不见的守护,看得见的未来

当申昊科技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小昊”缓缓行至展厅中央时,人群瞬间围成了一个半圆。它流畅地抬起7轴机械臂,打出一套刚柔并济的太极拳,仿佛在演绎一场科技与东方智慧的对话。“我们来猜拳吧!”一位小朋友大胆挑战。在一片欢呼声中,“小昊”伸出“手”,与孩子进行了一场“人机对决”,逗得全场笑声不断。孩子们围在“小昊”身边,争先恐后地提问:“你叫什么名字?”“你怕水吗?”“你会写作业吗?”

“原来机器人不只是在工厂里拧螺丝,它们还能在变电站、地铁、海底工作,保护大家的安全!”一位家长感慨道。另一位小朋友则兴奋地表示:“我以后也要当一名机器人工程师,设计更厉害的‘工业医生’!”

这场充满科技感的探索,不仅让公众与机器人“小昊”玩起了猜拳,更让他们触摸到了一个由算法、传感器和钢铁之躯构筑的未来世界。原来,那些看不见的守护,正以看得见的方式,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从守护城市能源的“电网哨兵”,到保障地铁运行的“贴身管家”,再到探索深海的“医生”,这些“工业医生”正用科技的力量,为现代社会的每一根“动脉”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