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4月19日,世界杰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受邀做客扬州大学,为师生上了一堂精彩纷呈的“创新课”。当时还是大三学生的我,有幸全程拍照记录。当天,原本设置上千个座位的学校礼堂“挤”进了近两千人,走道里都站满了“粉丝”。 台上87岁的杨振宁声音洪亮,妙语连珠;台下33岁的夫人翁帆和人头攒动的师生一起,自始至终安安静静地当“听众”。在回答学生“中国科学家何时能获诺贝尔奖”的现场提问时,杨振宁说:“搞尖端研究不能着急,要慢慢来,必须了解长远发展趋势。但我认为,20年内,中国本土产生诺贝尔奖是肯定的!” 讲座结束后,杨振宁和翁帆十指紧扣,手拉手离开礼堂,两人面带微笑,风度优雅,引起大学生们的阵阵惊呼。 记者 陈中秋 摄


1957年杨振宁自瑞典国王手中接受诺贝尔奖章 图据清华大学
从发表论文到获奖不到两年
1948年,杨振宁正式“转向”,一心研究理论物理。此时距离他获得诺贝尔奖还有9年。
1948年,杨振宁在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工作,与费米交往密切。1949年,在费米和泰勒两位著名物理学家的推荐下,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一直到1966年,这17年是他的学术黄金时期。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以及获得诺贝尔奖的宇称不守恒理论,都诞生在这一时期。
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发表论文,提出了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称可以不守恒,不到两年,就因“他们对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深刻探索以及由此带来的基本粒子领域的许多重要发现”,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此时,杨振宁35岁,李政道31岁,他们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位列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行列,也是获奖最快的人之一。
不过,这并不是他最重要的贡献。无论学界还是杨振宁本人,都多次提到过,“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才是杨振宁迄今最重要的理论成果,被物理学界公认是继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爱因斯坦引力理论之后,对于“力”的起源最重要、最基本的理论。
199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曾说:“提到20世纪的物理学的里程碑,我们首先想到三件事,一是相对论(爱因斯坦),二是量子力学(狄拉克),三是规范场(杨振宁)。”
杨振宁的成就远不止这两项。2012年,在杨振宁90岁生日时,清华大学送给他一个黑水晶立方体,上面镌刻了他13项堪称“诺奖级”的成果,它们遍及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场论等物理学的四个领域。
来看一下这13项成果——
统计力学:1952年,Phase Transition(相变理论);1957年,Bosons(玻色子多体问题);1967年,Yang-Baxter Equation(杨-巴克斯特方程);1969年,Finite Temperature(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在有限温度的严格解)。
凝聚态物理:1961年,Flux Quantization(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1962年,ODLRO(非对角长程序)。
粒子物理:1956年,Parity Nonconservation (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1957年,T,C and P (时间反演、电荷共轭和宇称三种分立对称性);1960年,Neutrino Experiment (高能中微子实验的理论探讨);1964年,CP Nonconservation (CP不守恒的唯象框架)。
场论:1954年,Gauge Theory(杨-米尔斯规范理论);1974年,Integral Formalism(规范场的积分形式);1975年,Fibre Bundle(规范场与纤维丛的对应)。
回国
他是第一批回国访问的科学家
在科学领域之外,少有人知的是,杨振宁是率先回国,为中美关系的破冰,为海外华人归国做出了历史性贡献的人。
1971年中美关系刚有解冻迹象,他写信给父亲杨武之表达回国探亲的意愿,杨武之将这一消息报告国务院后获批准。1971年7月15日,杨振宁由纽约飞到巴黎,顺利拿到赴中国的签证。“那时候只有法国航空公司有航班飞中国。”杨振宁说,中国变化实在太大了,“我记得穿越国境线以后,我在空中首先看见的,竟然是我读大学和离开中国前生活的城市昆明。”
杨振宁曾回忆说:“1971年,美国比较知名的华裔学者中,我是第一个回国的,这个决定有困难,当时有人告诉我,对当时的中国不了解,要我小心。但我还是决定回来。”
杨振宁第一次回国,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也访问了一众高校和研究机构,一直停留到8月17日才离开。
当时,周恩来总理问杨振宁有没有想见的人,杨振宁提供了一个名单,排名第一的是邓稼先,他情同手足的兄弟。童年时在清华园,他就跟邻居邓以蛰教授的儿子邓稼先成了发小。两人相见,从邓稼先那里获知中国原子弹是自力更生制造的,他激动涕零。
这趟“破冰之旅”,在华人圈里引起了轰动。在杨振宁之后,大批华裔学者逐渐消除了顾虑,纷纷申请回国探亲、访问、旅游。
此后杨振宁多次回国,数十年里为促进中国科技交流和进步做了大量工作。
1964年,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从1945年11月24日初抵纽约,到2003年12月24日搬家至北京,他在美生活整整58年零1个月。2015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2016年从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振宁卖掉自己在美国纽约的一处大房子,向清华捐了100万美元。他把诺贝尔奖金的一部分,也捐给了清华。很长一段时间内,清华的年薪他分文不取,捐给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 2004年,82岁高龄的他,还继续从事一线教学科研工作,为清华大一学生教授 “普通物理”课程。
杨振宁曾这样说:“我的一生可以算作一个圆,从一个地方开始,走了很远的地方,现在又回来了。”
爱情
科学之外的柔软
在科学道路之外,他也有一段柔软的人生——关于爱,关于陪伴。
在杨振宁最初的计划里,他本来只打算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待一年的时间。但一个女生的出现,使得计划改变。
那是1949年的圣诞节,杨振宁在一家中国餐馆里,邂逅了自己曾经的学生——杜致礼。此时距离两人在西南联大分开已经过去了4年。
许多年后,杨振宁回忆起这次相遇,他说:“我并不知道杜致礼到了美国,我是无意中走进那家饭店。我早到或者迟到,都将错过与杜致礼相见的机会,可命运之神安排我们在那一天那个地点相聚,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
在那次见面不久之后,两人陷入热恋。每个周末,杨振宁都会坐着火车,去纽约与杜致礼见面。
1950年8月26日,杨振宁与杜致礼在普林斯顿的教堂结婚,那一年,杨振宁28岁,杜致礼23岁。
杨振宁和杜致礼相濡以沫半个多世纪,育有两男一女,恩爱有加,直至2003年10月,杜致礼去世。
杨振宁的另一段爱情同样引人注目。
2003年年底,杨振宁离开生活了58年的美国,回到清华。2004年年初,他收到一张贺卡,来自曾于1995年在汕头大学接待他和杜致礼的年轻女孩——翁帆。
2004年11月,杨振宁给极少数亲友发送了一封邮件,介绍自己的未婚妻翁帆。在信里,82岁的杨振宁称28岁的翁帆是“甜蜜的天使”。很快,杨振宁和还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就读研究生的翁帆领证结婚。这段相差54岁的忘年恋成为一时之谈,杨振宁和翁帆手挽着手,是后来杨振宁出席公开活动常见的情景。
杨振宁和翁帆结婚后,有一个“杨-翁Studio”(杨-翁工作室)。他喜欢用镜头记录生活,两人出去旅游,朋友到家里做客,以及生活中遇到任何他觉得值得记录的事情,他都会自拍自剪,还要自己配乐。
杨振宁曾称翁帆是“上帝给我的最后一份礼物”,相信他们的故事会被视为“美好的罗曼史”;翁帆则表示,是杨振宁塑造了现在的她,给了她一个纯净的世界。
杭州缘分
在浙大演讲2个小时中气十足
杨振宁曾多次来到杭州,与杭州缘分不浅。
2007年5月28日,杨振宁作为特邀嘉宾参加由浙大主办的环太平洋大学联盟第11次校长年会,夫人翁帆一袭长裙伴随其旁。著名学者杜维明迎上去打招呼,杨振宁向他介绍:“这是我的夫人翁帆,自从与她结婚后我名声大振。”
更早的1997年,杨振宁和回乡的金庸一起在海宁盐官观潮。据说,杨振宁很爱读金庸的作品。
2014年4月14日,92岁的杨振宁来到浙江大学演讲,精神很好,说话时中气很足,口齿清晰,回忆起自己的学习和研究经历来有条不紊。演讲的主题是《我的学习和研究经历》。原本计划1个多小时的讲座,因为同学们的热情,杨振宁足足讲了2个小时,连面前的水都没有喝上一口,足见体力之好。著名生物学家饶毅曾回忆,100岁时的杨振宁,和他们一道吃饭,近3个小时里,几乎都是杨振宁一人在讲话。饶毅曾在饭后将杨振宁的讲话内容写下来,之后一一核查地点、人物等细节时,发现全部都是准确的。
2018年10月20日,刚过完96岁生日不久的杨振宁,站在了西湖大学成立大会的舞台上,他担任西湖大学董事会名誉主席,和其他几位嘉宾揭开了西湖大学的匾额。
杨振宁是西湖大学董事会名誉主席,他曾表示,如果年轻30岁,他会加入西湖大学。
1997年,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一颗国际编号为3421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杨振宁星”。正如清华大学在《杨振宁先生生平》中所言:杨振宁的一生跨越两个世纪,连接中西文化,是探索未知的不朽传奇,是心怀家国的永恒回响。杨振宁的百年人生是一部闪耀在人类群星中的千古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