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陈中秋 摄
本报采访古地磁博士、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副教授赵翔宇
记者 宋赟
不只杭州,今年江浙沪多地气温都异常偏高。众多媒体报道时,都提到了其背后原因是副热带高压异常强大。
那又是谁导致副热带高压的异常行为呢?昨天,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的赵翔宇博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副热带高压如此顽固,可能与海洋高温助力有关,“西太平洋具有广阔的暖水区域,被称为西太暖池,是控制副热带高压的重要发动机,而今夏西太暖池区域的海表温度较正常值偏高。西太暖池的升温可能与厄尔尼诺事件以及全球变暖导致的海洋持续变暖有关,这种趋势可能会让副热带高压变得更为顽固。”
让浙江气温偏高的“秋老虎”
与海洋温度变化密切相关
每年秋季,江浙沪地区常会出现阶段性高温天气,也就是大家俗称的“秋老虎”。赵翔宇博士指出,“这种立秋后的异常炎热现象,实则是季节转换过程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撤延迟所致——副热带高压的下沉气流强力阻隔了北方冷空气的南下,导致江浙沪地区‘高烧不退’”。
副热带高压的异常行为则与海洋温度变化密切相关。赵翔宇博士分析称,赤道太平洋表面水温异常升高时,比如厄尔尼诺事件期间,会对大气环流有更强劲的驱动作用,进而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增强并且向西扩展,影响我国长江流域气候。西太平洋暖池扩张和黑潮延伸体输送的温暖海水都可以通过加热大气,进一步巩固副热带高压的控制。此外,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太平洋持续增温,“这可能使副热带高压更稳定,导致江浙沪秋季高温天数延长,秋老虎将更持久且强烈”。
海温升高的速度可能超乎你的想象。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联合全球31个研究单位此前发布的《2024年全球海温变化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海表平均温度及海洋上层2000米热含量再次达到人类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海洋逐年不断刷新变暖纪录已成为新常态。
与此同时,2024年全球平均海表温度比2023年高0.07℃(大气所数据)、0.05℃(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数据)、0.06℃(欧盟哥白尼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数据),创有观测记录以来新高。
近20年,全球气候变暖幅度增加
极端天气出现频率越来越高
中国天气网对比1961年至1990年和1991年至2020年数据发现,后30年里,我国中东部大部首个高温日出现时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前,尤其是广西中南部、广东南部和东部、福建东部、浙江东部、江苏南部、安徽中部、湖南北部和东南部、重庆北部、四川东部、甘肃西部等地,首个高温日出现时间提前15天以上。
高温不仅“提前报到”,还经常“延迟下班”。近60年气温数据显示,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全国多个城市的高温日数在明显增加,比如我们杭州。而且相比20世纪70年代,杭州、上海等地最近10年的年均高温日数增多10天以上。
随着全球变暖加剧,未来我们还可能遭遇更多更强的极端高温事件。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指出,在没有人类影响的气候条件下,极端高温事件每10年才会发生一次;而在气温升高1.5℃时,极端高温事件每10年会发生4.1次;在升温2℃时,则每10年会发生5.6次。简单来说,未来高温肆虐或成常态。
全球气候变暖,还不仅是天气变热这一点,还会导致极端天气事件更容易出现。国家气象中心主任(中央气象台台长)金荣花此前接受新华访谈时曾指出:“这就好比一锅水,常温下是平静的,如果温度升高,这锅水就开始冒泡,变得活跃,大气的活动与此类似,就是一种不稳定天气。这种剧烈的大气运动容易产生极端天气。近20年,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和变暖的幅度增加,在此背景下,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强度也越来越强。”
赵翔宇博士说,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全球海洋升温,也会反过来对全球气候产生显著影响,“极地海洋增温加速冰盖消融,使南北两极的冰盖和冰川大规模减少,造成淡水资源的流失以及海平面上升。在天气尺度,海洋增温意味着海洋有更多的能量促使台风形成。持续的海陆热力差还会导致热浪范围扩张,造成更有破坏力的极端天气。此外,海洋生物圈也会受到海洋增温带来的破坏性冲击,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海洋生态系统的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