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了

阿合雅镇的西梅园 亚曼苏乡的湖羊 奥特贝希乡的三文鱼

2025-10-09

天山山脉下的湖羊养殖基地 记者 夏阳 摄

戈壁滩上生长的西梅 记者 夏阳 摄

记者 董齐

8月初,走在新疆阿克苏乌什县阿合雅镇的戈壁滩上,中午的阳光热烈,一眼望去一片荒芜。可紧挨着戈壁滩的219国道边,却有一条长2公里的绿廊,这里300余亩西梅即将迎来采摘期。

5年前,这片西梅果园同样是一片戈壁滩,在衢州市援疆指挥部的牵头下,来自衢州的创业者在这里创造了奇迹。

西梅园仅仅是多年来衢州市援疆指挥部助力乌什经济腾飞和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据统计,过去4年间,衢州市在乌什县安排了44个产业项目,共计投资3.89亿元,2025年计划安排9个项目,投入4938万元。

如今,在“塞外江南”乌什县,衢州这个拥有1800年历史的江南重镇给当地产业带来的变化随处可见,为小城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阿合雅镇的西梅园

“我根本没想过会留在乌什县,以前只是代表公司来新疆采购西梅,因为衢州市援疆指挥部,我们成了戈壁滩上的拓荒者,一年就回去两趟,大部分时间都在乌什度过。”

叶峰,土生土长的衢州人,现在是浙江佳农果蔬股份有限公司阿克苏区域负责人。

为了促进乌什产业振兴,拓宽农民增收路,此前衢州市援疆指挥部干部联系上了总部在衢州的佳农果蔬,希望这家原本主要从事柑橘水果批发业务的企业能到乌什看看,是否可以在戈壁滩上开拓出果园。

在不少同行的质疑下,2020年3月,种植计划开始,第一批就是阿合雅镇的西梅园。

“戈壁滩含土量不到40%,直接种肯定不行,我们先要进行土壤改良,把有机肥深埋,再加上滴灌等技术,还真的把西梅种出来了,明年就将进入丰产期。”

看着如今挂满果实高2.5米的西梅树,叶峰开心地说,在5年前这些果树不过是一根长70厘米左右的细枝条。

在种植西梅的同时,2023年大棚樱桃也被引进阿合雅镇吐曼村,这一次是花重金直接从外地采购来树龄8年的樱桃树种在了戈壁滩上。

现在樱桃种植基地共建有温室大棚194个,其中33个种植大樱桃树,161个种植小樱桃树,每个大棚产出可达到1000公斤以上。

“我们在乌什县及其周边共有三个种植基地,拥有1.2万亩土地,以前都是戈壁滩,已经开发7000多亩,种植品类包括西梅、樱桃、吊干杏、苹果、蜂糖李、秋月梨等,剩下的土地会在两到三年内完成开发。”

叶峰说,近两年衢州市援疆指挥部先后给予他们援疆资金250万元用于设施大棚建设。

果园的成功开垦也带动了周边村民的就业,三个基地固定员工有70多人,人均月工资3400元左右,当地管理人员可以拿到4200元一个月,村民吾加木尼亚孜就是其中之一。

吾加木尼亚孜的家离西梅基地骑电瓶车仅15分钟,从基地开建就在这里工作,这之前他在离家150公里远的城市打工,月薪3000多元。

“那个时候离家远,除去吃住,留不下多少钱,现在离家近,忙完基地的活,不影响照顾家里。”吾加木尼亚孜说,“基地里十多个员工都是同村人,大家干得都很开心。”

在采摘期则需要更多帮手,6月底的杏李采摘临时招聘800多人,日薪150元左右,选果岗位则可以拿到200元一天,整个采摘期让村民平均增收3000元。

亚曼苏乡的湖羊

“第一波生了1600只小羊羔,现在是第二波,整个合作社现在拥有湖羊3000多只。”

在位于乌什县亚曼苏乡博孜村的汇金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里,合作社负责人张花正和员工忙着擦拭刚出生的2只湖羊羊羔。

这个在天山脚下的合作社,占地大概15亩,有8个大型羊圈。

2024年4月,在衢州市援疆指挥部的推动下,价值100万元的710只湖羊从江山远“嫁”而来。

“湖羊肉质鲜嫩,既可以红烧,也可以白煮,当地采购商非常喜欢,最重要的是产崽能力强,食量小,饲养成本低。”张花和老公马国鸿拥有18年的养殖经验,他们经过对比发现湖羊繁殖能力强,除初产母羊外,一般每胎可以产羔2只以上,有的甚至能达到6只。原来他们饲养的寒羊一天要消耗600克精饲料,而湖羊每天仅消耗300克左右,足足少了一半。今年7月,他们把400多只寒羊全部卖掉,专心养湖羊。

合作社除了每年给博孜村交8万元的租金,按计划,5年里还要给村委会分红100万元,加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另外合作社会为当地村民提供优惠的种羊,在市场价的基础上,以每只优惠50至100元的价格售卖。

张花说,现在合作社里6名员工都是博孜村的村民,年薪3.6万元,而在此之前,他们的收入每月不到2000元。

“工作很轻松,就是喂羊,打扫羊圈卫生,给羊打针。”村民艾合买提说,他们每天工作8小时,不耽误种地,学会养羊技术后,在家里也养几只,能进一步增加收入,相信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奥特贝希乡的三文鱼

“这个月能拿到1万多元,平时养鱼5000元一个月。”在乌什县奥特贝希乡见到40岁的艾力·克热木时,他正带着30多位老乡在工地上打地坪。

艾力·克热木所在工地是乌什峻鼎渔业新建的一个养殖基地,共有48个流水池,年底建成投用后将投放三文鱼和鲟鱼苗。

在几公里外,由衢州市援疆指挥部投入200万元援建的30个流水池也在同步施工。两个养殖基地投用后,将增加20多个就业岗位。

“衢州市援疆指挥部去年投资140万元援建的10个总面积2800平方米的流水池已经养上鲟鱼,预计能增产50吨。”

2018年,看中乌什昼夜温差以及天然冷泉水资源,峻鼎渔业的负责人施泽鹏来到当地试养从丹麦进口的三文鱼,结果不仅成功还碰到国内三文鱼涨价红利,现在已经拥有70个流水池,成为新疆最大的条形池冷水鱼养殖基地。

“我们的三文鱼都是五公斤以上的大规格,因为脂肪含量高,品质好,供不应求,除了销往上海、广州、成都等地,也没少往你们那卖,都是空运过去的。”

听说记者是从杭州过来,施泽鹏的话匣子很快就打开。

他现有的养殖基地和托什干河国家湿地公园仅一路之隔,这里曾是托什干河的老河道,无论水温和水质都非常适合三文鱼的生长。

施泽鹏说,虽然三文鱼供不应求,但凭借自己手上的资金想迅速扩大规模也不行,只能慢慢积累,还好当地乡政府及时申请了援建资金,可以让基地做得更大更强,届时年产鱼将从500吨增加到800多吨。

“现在基地有22位员工,月均工资4000元左右,为村集体上交分红10万元,等新池子投入会招聘更多人,分红也肯定更多。”施泽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