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潘卓盈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民国文学家郁达夫在《故都的秋》里记录下的早起日常。换成汪曾祺,则是“写大字一张,读古文一篇。夏天的早晨真舒服”。
作家林语堂更享受一天里的上午:“沉静而晴朗的清晨预示着一个事情忙碌的上午:宇宙间真没有一样东西比此更好。”沈从文喜欢的是黄昏,“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史铁生却期待夜晚:“我盼望夜晚,盼望黑夜,盼望寂静中自由的到来。”
这个周末,到浙江文学馆遇见作家的“文学十二时辰”吧。“我书我心——中国作家书画手稿手札展”由浙江文学馆、首都书画艺术研究会联合主办,展出王蒙、莫言、贾平凹、李敬泽、吉狄马加、高洪波、黄亚洲、金宇澄等57位当代作家的书画、手稿、手札等300余件。展览将持续到10月26日。
清晨喝茶、凌晨写作、下午阅读、下午改稿、深夜灵感迸发写作……从走进展厅的那一刻,你就仿佛沉浸式走进了“作家的一天”,感受到时间里的文学流转,我们可以触摸到作家的体温与趣味,在文学与艺术的互动中,寻找并体验到情感与思想的共鸣。
“我书我心——中国作家书画手稿手札展”,不仅以笔墨为镜,带你照见 50 多位作家的生命昼夜,还带你在书画和手稿、手札中触摸作家的体温与趣味。这是当代作家书画、手稿、手札一次新的集结,展览以别具一格的视觉形态,在另外一种时空中汇聚成自己的文化魅力与精神风采。他们用一支笔写作,用另一支笔写字作画,在展览中你会不由得发出赞叹,原来作家的另一支笔同样精彩。
“浙江文学馆之所以举办这样一个中国作家书画展,一方面呢,是我们在征集浙江文学馆的馆藏时,发现很多老一辈的作家、文豪,像鲁迅、茅盾啊,都不仅仅是作家,同时也是非常优秀的书画家。特别是我们浙江文学馆2023年开馆的时候,把茅盾创作《子夜》的手稿百年来首次迎回了家乡浙江,在我们浙江文学馆展出。当时茅盾先生这个手稿,让所有的观众,包括我们工作人员,都非常惊讶,因为他整个的手稿,就像是个艺术品一样,甚至连改动的地方,都是用小楷毛笔一笔一画认认真真写的。老一辈作家这种把自己手稿,都当成艺术品来对待的精神,可以说,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也激发了我们想更好地去保护传承和展示这些艺术珍藏品的愿望。”浙江文学馆馆长程士庆介绍,“其实,中国历来就有书画不分家的传统,中国历代文人素有文学兼擅书画的传统,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对于浙江文学馆来说,我们其实也希望未来在馆内,可以单独辟出一块区域,可以长期陈列这些出自作家笔下的书画。我觉得这些书画的意义,对浙江文学来说,肯定比单纯去展出一些书法家、画家的作品,要来得有意义得多。”
与作家书画并肩而行的,是作家的手稿、手札。手稿与手札是私人性的书写,作为个人思想的载体,其中熔铸了一个人对文章、世情的独特思考与表述。计算机文字处理系统出现之前,每一个人的书写必须依靠纸和笔,写在纸上的文章和书信,就被称为手稿、手札。手札更具有典型性,它的传统坚硬,时间久长,复合型特点十分鲜明。与手稿相比,手札清晰而具体,它所言及的是彼时的现实生活、生命情感。为此,手札的神来之笔,是书法美、艺术美的表现,它的语言逻辑,又能窥见岁月的真相。
当代作家书画手稿手札展是作家才情的展露,是作家另一支笔的探求与挖掘,是作家精神面相的重新塑造。同时,也是中国“诗书画”传统的回归。想不想从这些作家的手稿手札中,探寻文学的秘密呢?
展览的尾声,还有一面留言墙,这面墙的主题是“灵感拼贴”,我们可以在碎片化的词句中,重新建构自己的诗句,贴下一个个灵感迸发的瞬间。每个人都是生活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