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肺癌骨转移,又遇上骨髓抑制

“老娘舅”在树兰(杭州)医院“绝境逢生”

2025-09-20

记者 俞茜茜 通讯员 谢晨

“吴医生,我今天拉肚子了,要不要紧?”

“复查时间能不能帮我提前两天?我还要去录‘钱塘老娘舅’节目。”

……

65岁的周大伯熟练地给树兰(杭州)医院肿瘤科医生吴颖芳发着微信,语气轻松得像在和老朋友聊天。很难想象,两年多前,他还是一位被晚期肺癌骨转移、化疗后骨髓抑制逼到鬼门关的患者。如今的他,不仅病灶基本消失,还能正常参与工作,重拾生活的底气。

精准治疗打破“无药可治”困局

周大伯是杭城家喻户晓的“钱塘老娘舅”,平时在节目里,他专门帮助市民调解矛盾,非常热心。时间倒回2022年5月,持续的咳嗽让周大伯辗转多家医院检查,最终等来的是“晚期肺癌伴骨转移”的残酷结论。

“当时感觉天塌了,医生说先做基因检测找靶向药,可结果出来,没找到匹配的基因突变。”周大伯和家人商量后,开始了抗肿瘤治疗的“攻坚战”,但6次化疗后,严重的骨髓抑制让他的血小板急剧下降,一度低到危及生命,抗肿瘤治疗也只能暂停。

“当时我整个人躺在床上不能动,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周大伯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不禁感慨,“我们又辗转了好几家医院,可血小板指标一直升不上去,后来几乎都没有医院肯收我了……”

危急时刻,有亲友建议周大伯到树兰医院血液科看一看。“血液科曹利红主任医师迅速拟订方案,积极救治,这让我和家人看到了一丝希望。”

经过近一个月的针对性治疗,周大伯的血小板逐渐回升,从“鬼门关”被拉了回来。可新的难题很快出现:血小板恢复后,抗肿瘤治疗陷入僵局——若继续化疗,骨髓抑制可能再次发作;若放弃治疗,肿瘤将进一步进展。

“当时我和家人都很焦虑,觉得‘刚活过来,又要面对绝境’。”周大伯说,他和女儿商量后决定,接下去就在树兰医院治疗肿瘤了,这样万一又出现骨髓抑制的问题,直接跑一趟血液科就行。

肿瘤内科牟海波主任、吴颖芳医师重新梳理了周大伯的病情:肺腺癌、不抽烟的男性——这两个关键信息让团队意识到,之前的基因检测可能存在“遗漏”。“患者在外院做的是血液检测,而肿瘤组织检测的准确率会更高,很多时候血液里检测不到的突变在组织里可能发现。”吴颖芳耐心向周大伯和家属解释,建议借取最初的肿瘤标本重新检测。

“当时我们也犹豫过,怕又一次失望,但牟主任和吴医生特别有耐心,把检测的原理、可能的结果都讲得很清楚。”周大伯的女儿说,正是这份细致与负责,让他们决定再试一次,从外院借来了最初的组织切片进行基因检测。幸运的是,这次组织检测发现了EGFR敏感突变——这意味着有针对性的靶向药可用,更让他们安心的是,这款药已纳入医保,大大减轻了经济负担。

服用靶向药一个月后,周大伯复查胸部CT时,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肺部的病灶基本消失,骨转移的疼痛也明显缓解。“拿到报告那天,我爸在医院走廊里走了好几圈,说‘终于能好好睡一觉了’。”周大伯女儿的声音里满是激动。

2000多个手机好友里

藏着“医患信任密码”

如今的周大伯,生活早已回归正轨:每天按时口服靶向药,像控制高血压一样规律;三个月来医院复查一次,其余时间忙着参与“钱塘老娘舅”的拍摄,帮邻里调解矛盾。

“有时候拍摄时间和复查冲突,我就提前跟吴医生说,她总会尽量帮我把检查安排得紧凑些,让我既能安心治病,又不耽误工作。”周大伯说,出院时吴颖芳留给他的电话和微信,成了他的“定心丸”——不管是身体不适,还是用药疑问,总能收到及时回复。

“有一次我吃坏了东西拉肚子,担心影响病情,晚上给吴医生发微信,她很快就回复了,告诉我先吃什么药缓解,观察哪些症状,让我别慌。”周大伯说,这种“随时能找到医生”的安全感,让他对治疗充满信心。

而在吴颖芳的手机里,像周大伯这样的患者和家属,还有2000多个。吴颖芳说,很多肿瘤患者出院后会陷入“孤独治疗”的状态,在家服药时总担心“有问题没人问”,把联系方式留给他们,就是为了打破这种焦虑,“有时候他们只是想找个人说说心里的不安,哪怕只是一句‘没事,按时吃药就好’,也能让他们踏实很多。”

医患之间的信任,往往是在这些细节里慢慢建立的——患者信任医生的专业,医生理解患者的不易,双向的奔赴才能让治疗更顺利。

在树兰医院,这样的人文关怀不仅仅体现在“留联系方式”上。考虑到肿瘤患者跑医院流程复杂,尤其是老年人容易晕头转向,医护团队会提前把检查流程、缴费地点、取药时间等详细告知患者和家属,对于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会主动协调多学科会诊,避免患者在不同科室间奔波;遇到经济困难的家庭,还会想方设法为他们减轻经济负担。

吴颖芳说,“以人为本”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真正站在患者的角度,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晚期肺癌也能“临床治愈”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晚期肺癌”“骨转移”就等于“无药可治”“生存期很短”,但在树兰医院肿瘤内科,一个又一个案例证明,这种想法早已过时。

“肺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骨头、大脑、肝脏、肾上腺,很多患者确诊时就有多发转移,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救了’。”牟海波主任解释,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肺癌的治疗早已进入“精准化、个体化”时代——不同类型的肺癌,有不同的治疗方案;即便是同一种类型,也能根据基因突变、免疫状态等,“私人订制”方案。

50多岁的舟山民宿老板陈先生(化名),就是精准治疗的受益者。2018年,他因持续胸痛就医,被确诊为晚期肺癌,伴肝转移、骨转移。

“当地医生说最多还有半年时间,我当时已经准备放弃了,是家人坚持要带我来树兰医院试试。”陈先生说,入院后,吴颖芳团队为他做了全面检查,发现他是肺腺癌,且PD-1表达率很高,适合免疫治疗。经过两年的免疫治疗,陈先生的病灶逐渐缩小,到2020年复查时,肿瘤已基本无活性,达到“临床治愈”标准。如今的他,不仅重新打理起民宿,还经常带着家人去旅游。

还有一位小细胞肺癌患者,确诊时已出现脑转移,当地医院预估生存期只有3-6个月。“家属当时哭着来求我们,说‘医生,哪怕能多活几个月,让他陪孩子过个年也好’。”吴颖芳回忆,团队为患者制订了“化疗+免疫”的综合治疗方案。如今6年过去,患者不仅活得好好的,还能在农村老家养鸡鸭、和老友搓麻将,每次复查他都乐呵呵的。

吴颖芳坦言,在肿瘤科工作,最让她感动的不是攻克了多少疑难病例,而是看到患者重新找回生活的希望。“很多患者确诊时觉得‘没希望了’,但通过规范化治疗,他们慢慢发现‘原来我还能工作,还能陪家人’,这种心态的转变,比病灶缩小更重要。”她也想通过这些案例告诉更多人:肺癌晚期并不可怕,只要不放弃,积极配合精准治疗,保持良好心态,就有可能创造生命奇迹,甚至实现“临床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