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规模最大的明代住宅 藏在一条百米出头的小巷里

新华路古建筑citywalk

2025-09-14

吴宅(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本版摄影 记者 陈中秋

记者 方玉倩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历史变迁,很多几百年前的深宅大院湮没于闹市之中,在杭州市中心的新华路周边,就藏着几座这样的大宅。

提起新华路,首先想到的是丝绸。新华路与凤起路交叉口的环北丝绸服装城,每天都有成堆的货品进进出出,商户、顾客、快递员人来人往。杭州的夏天还未结束,但批发市场里的秋天已然到来,档口早早摆上了夹克、牛仔、风衣等秋冬款。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条自北向南1060米长的马路两侧,还分布着吴宅、明宅、梁宅、白衣寺等一批古建筑。

杭州城里为数不多的明代住宅,这条路一南一北各有一座,还有曾经和灵隐寺齐名的城中名寺……进入9月中旬,天气逐渐凉下来,来一场新华路宝藏古建筑citywalk吧!

杭州规模最大的明代住宅

收录于《中国古代建筑史》中

新华路南端的岳官巷,是一条仅百米出头的小巷,从美食老店温州汤团店斜对面拐进去便是。杭州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明代民居——吴宅便坐落在这里。

这条小巷的名字,和宅子曾经的主人有关。吴宅始建于明代,明中叶为学官殳(shū)云桥、殳龙山兄弟所有,门口巷子因此名“学官”。杭州人的发音,“学”“岳”念起来差不多,民国时期逐渐演化成了“岳官巷”。

历史上,这座宅子几番易主,清咸丰年间归入吴振棫名下。吴振棫,字仲云,嘉庆十九年进士,官至云贵总督。吴振棫工诗文,喜藏书,精园林,买进这个宅院后修葺改名吴宅,建筑结构保持明代江南官宦宅第风格,亭台楼阁、花圃水榭错落有致,颇具特色。

吴家是书香门第,有过三代四进士、代代举人的辉煌历史。吴振棫的孙子吴庆坻是光绪十二年进士,曾任湖南学政,创办过多所地方学堂,其中就有湖南大学的前身之一湖南优级师范,他的那句“须知少年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前几年还在网络上火了一把,至今依然引起许多当代年轻人的共鸣。

吴宅原本由东、中、西三部分建筑组成,并非明代一次建成。原西部建筑包括朴松庐、华宜馆、高阁玑、花园、竹园等,是一个环境幽雅的庭院式空间,作书院之用,可惜均已不在了。

现存的吴宅,部分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由四进面阔三间的建筑组成,西边小楼是办公区,要参观的话,得从中间挂着“杭州市文史研究馆”牌子的门往里走。一进去就被五六米高的封火墙包围,墙角的芭蕉也长得特别高大,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探到顶端的阳光。穿过这面影壁上的小门,宽敞的院子展现在眼前,被白墙黑瓦,青砖木门、园林小品所包围,闹市中一方清静之地,仿佛置身几百年前的世家望族。往左边走的话,石库门内还可以看到砖雕门楼,字碑题“源远流长”四字,环绕着好几层雕刻精细的纹饰,透露着一份古朴、庄重。

线条流畅的梁架、矩形断面的月梁、中部外鼓的柱础,处处细节都体现出杭州明代建筑的典型特征。这也使得吴宅整组建筑成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典型官宅府第,被收录于中国古建筑专著《中国古代建筑史》一书中。

三大展厅了解杭州历史

全套《四库全书》可供翻阅

1999年至2014年,吴宅曾先后开辟为杭州市传统工艺馆、杭州市文物监管品交易市场。21世纪初,这里还是杭州最大的古玩市场。

2020年年末,吴宅作为杭州市文史研究馆重新与公众见面。馆内共设中国历史进

程中的杭州足迹、全球文明交流中的杭州角色、中华文化史上的杭州韵味三个常设展厅及一个临展厅,定期举办主题展览,最近的临展厅展出的是《苏轼的诗里杭州》。

在这里,你可以直观地看到杭州地图的区域变迁、走进外国人游记中的杭州、了解每一历史时期杭州发生的大事要事……还有一些答题互动以及印章可以收集,如果没带本子,盖在进门处领的小册子上也不错哦,三大展厅的章都各有特色。

杭州的文澜阁是清代乾隆年间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造的全国七大书阁之一,这也是杭州成为历史文化名城路上的重要节点。你知道《四库全书》到底是套多庞大的书吗?吴宅进门右手处的四宜轩,6排两米多高的落地书架,放置了一整套杭州出版社的《四库全书》,供大家自行翻阅。全套书一共1500多册,你可以随意拿一本出来,坐下慢慢翻看,相信会对脑海里这套书的抽象概念有个更具体的认识。

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免费开放,要注意的是,开放时间为周二至周五9:30—11:30,13:30—16:30(16:00停止入场),大家别跑空了。

(下转B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