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茹茹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浙江省眼科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视光诊疗中心副主任。 擅长屈光不正处理,各类光学眼镜及老视渐变多焦点眼镜的验配,隐形眼镜如高透氧硬性角膜接触镜(RGP)、巩膜镜、角膜塑形镜(OK镜)矫治青少年近视,圆锥角膜等特殊隐形眼镜的验配,以及弱视防治、双眼视功能异常的诊断和治疗。 门诊时间:周一、三、四、五、日全天


扫二维码 观看视频
记者 张慧丽 金晶
通讯员 董凝凝 包单霖
在刚刚过去的暑假,浙江省眼科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视光诊疗中心又经历了一场为期两个多月的“攻坚战”——每到寒暑假,就是儿童青少年就诊的高峰期。
“近两个月,我的每个门诊日平均接诊量超过100例。因近视就诊的孩子占到大多数,其中10%还未近视,20%在近视的路上,而70%已经近视了。”浙江省眼科医院杭州院区视光诊疗中心副主任陈茹茹副主任医师总结道。
12岁女孩与家长“斗智斗勇”
一个暑假消耗完远视储备
这个暑假,12岁的小叶被忙于工作的父母送回老家,交给爷爷奶奶照看。起先,小叶时常以学习为借口拿着爷爷奶奶的手机偷偷玩游戏,被发现后,爸爸停了老家的无线网络。后来,小姑娘拿着自己并没有开通流量的手机跑到商场蹭Wi-Fi,还不知什么时候打开了奶奶手机上的“热点”(将手机的蜂窝移动网络转换为Wi-Fi信号,供其他设备连接上网),用自己的手机连着热点上网。
就这么“斗智斗勇”一个暑假,开学前两天,妈妈刚接回小叶就带她直奔医院复查。
“暑假前一次复查两只眼睛还分别有25度、50度的远视储备,现在已经差不多消耗完了,接下来可能需要用上阿托品了。”听到陈茹茹的话,小叶妈妈的脸瞬间拉了下来。
“您也别太焦虑,12岁的孩子才刚消耗完远视储备,其实之前已经做得很不错了,我们接下来定期复查,及时干预就好。”陈茹茹赶紧宽慰道。
同一种方法,为啥别人家孩子管用
我家的就效果一般?
临床上,时不时有家长提出疑问,“明明是一样的方法,戴着同一个牌子的OK镜或离焦镜,为啥别人家孩子效果很好,我家的就一般呢?”
陈茹茹解释,实际上,所有防控手段的效果都存在个体差异,关键要看孩子自身干预前后的变化,而不是和别家孩子横向比较。
就拿OK镜来说,控制效果受年龄、近视程度、用眼习惯等多因素影响。最近温州医科大学的毛欣杰、吕帆教授团队还发现,基因也参与了效果调控。这类影响效果的基因可以简单划分为“加分基因”和“减分基因”,如果孩子携带“加分基因”,戴OK镜后眼轴增长更慢,效果更明显,而“减分基因”则会削弱OK镜对眼轴的控制力。
“通俗地讲,OK镜就像给近视安装的‘刹车系统’,但每个孩子的‘刹车基础’不同——有的车(基因)天生刹车灵敏,有的则稍弱。所以,即使安装同样的刹车(同品牌OK镜),效果也会因人而异。”
近视防控方案也需要“量身定制”
因此,有经验的医生需要综合孩子的年龄、近视程度、眼部条件、用眼习惯,甚至基因特点等,制订个性化近视防控方案。“比如针对低龄儿童,根据多年经验判断,一般优先考虑光学手段,药物是第二干预手段;10岁以上的大龄儿童,药物、光学手段都可考虑,还要综合各项因素,基于临床经验判断制订方案。同时,根据临床反馈及时调整方案,让孩子和家长少走弯路,避免‘事倍功半’。”
多年临床积累,陈茹茹还想提醒一句——一定要抓住近视“窗口期”。“我曾经碰到过好几例这样的孩子,之前几次检查视力和屈光度均在正常范围内,当地医生认为定期复查即可,结果突然就近视了。倒查这些孩子的问题,视力虽然是好的,但近几次检查发现眼轴增加速度明显变快了。实际上,这时候就是所谓的‘窗口期’,即使视力正常,也应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及时干预。另外,幼儿园的学龄前儿童基本每半年复查即可,一旦升入小学,近距离用眼增加,即使视力正常,也建议三个月定期复查,如果等到看东西吃力再来,往往已经近视。”
陈茹茹说,很多家长会有这样的误区,觉得控制近视,只要孩子不玩手机、不看电视就可以了,也可能老抓着小朋友爱吃甜食这点不放,控制这控制那。“作为眼科医生,我的建议是适当给孩子减减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少报一个培训班,多出去走走,户外活动也是近视防控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