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还记得暮春时节走红的“明朝那棵树”吗?静静伫立在余杭苕溪边500多年的它,见证了明朝、清朝、民国、共和国那些事。
历史的脉络远不止一棵古树。这个夏天,跟着我们一起探访像古香樟一样静静伫立的“明珠”,探寻沉睡在岁月深处的故事与风景吧。
记者 朱振辉
石窟含万象,壁画映千秋。
说起石窟造像,相信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是宏伟厚重、气势磅礴的北方造像。
恣意潇洒的敦煌飞天、巍峨雄伟的云冈大佛、充满皇家气象的龙门石窟……近几年,以重庆大足、四川安岳为代表的西南地区的石窟声名鹊起,而江南地区的石窟,似乎并不太为人所知。
事实上,藏在青山绿水间的江南石窟造像,虽不及北方动辄将一整面山体开凿成佛像的“大手笔”,但胜在精美细腻,韵味独特,带着浓厚的人间烟火气。在杭州,最负盛名的石窟造像群,莫过于坐落于灵隐寺旁的飞来峰造像。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余杭瓶窑,南山山崖之上,有着一组同样来自元代的摩崖造像——南山造像,因其造型独特而精美,素有“第二飞来峰”之美誉。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南山造像,探究背后的历史故事。
皇家采石场
想要了解南山造像,先得了解南山。
历朝历代,官府开山采石几乎是普遍行为。开采的石料,多用于修筑城墙、建造桥梁、刻碑等。瓶窑南山,就曾是皇家采石场。
根据《吴越备史》《敕修两浙海塘通志》记载,早在吴越国时期,为了修筑“捍海塘”抵御钱塘江的汹涌潮水,官府会从瓶窑南山开采巨石,运送至江边修筑塘堤。
公元1138年,宋室南渡,几经迁徙终于定都杭州,改称临安府。
迁都不久后,宋高宗开始大兴土木,建起南跨吴山、北到武林门、东南临钱塘江、西濒西湖的宏伟都城,西子湖畔“堤桥成市,歌舞从之,走马游船,达旦不息”。
建造都城,质地坚硬的石材必不可少,瓶窑南山也成为了石料的来源之一。
为什么不从西湖边就地取材?
究其原因,一来是为了保护这片湖光山色,二来是宋时,钱塘江通过运河与苕溪相连,水运非常便捷。
古代采石,往往是用切割式凿岩技术,垂直往下开采。南山上刀砍斧斫而成悬崖峭壁,就是长期采石遗留的痕迹。
这些平整的石壁,也为南山造像的雕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白云宗和《普宁藏》
南山造像,是什么时候诞生的?
在1983年4月的文物普查工作中,对南山摩崖石刻进行了测量,在3号和11号造像旁找到了2处题刻纪年,分别为“泰定五年”(1328年)和“至正元年”(1341年),也就是元代的中后期。同时,造像的雕刻技法也符合元代“浅雕”的特征。
明人田艺蘅在《游径山记》中这样写到:丙午新霁,泛舟过小青坂,泊亭桥,游南山寺。寺在螺峰之北,由山趾折而东南观石佛,岩壁镌石佛像者二十有四,傍有石佛庵。南山僧鉴公邀酌,晚归已月印澄溪,舟影与山光荡漾,空明中矣……
这一记载,也可以佐证南山造像诞生的时间(明朝之前的元代),“岩壁镌石佛像者二十有四”,则说明当时石壁上雕刻的佛像有24尊。
雕刻如此大规模的造像,需要庞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且需要持续多年的时间。
那么,是什么原因雕刻了这些造像,又为何将地点选在了瓶窑南山?
想要解开这些疑问,还要从一名北宋高僧的故事说起。
此人名叫孔清觉,是孔子第五十二世孙。26岁时,孔清觉参悟《法华经》出家,遍历四方,北宋元祐七年(1092年)游浙江,还在杭州灵隐寺修行过,而后自立宗派,在瓶窑南山建白云庵传教,创立“白云宗”,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崇尚忠孝,躬耕自养。这名高僧,最后也是归葬在南山。
白云宗在宋代并不被主流佛教界所接纳,反而屡屡遭受打压。到了元代,白云宗才开始发展壮大,并得到了元朝统治者的重视。南山大普宁寺(其前身为白云庵)成为了“白云宗”中心。在得到忽必烈准许之后,南山大普宁寺耗时14年完成了大藏经的刊修,这一版大藏经也因大普宁寺所刊,被命名为《普宁藏》。
南山造像,也正是在大普宁寺刊印和补录《普宁藏》的过程中诞生,由当时的僧侣请专业的工匠,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雕刻制作。
元末,南山大普宁寺被毁,南山造像也没有按计划完全制作完成,留下了许多“草稿”。而后,寺院几经沉浮,湮没于岁月长河中。
南山造像之“最”
由于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现如今,南山造像仅存13尊半,其中有通高6.6米的如来坐像,也有观音坐像、释迦坐像等12尊,1尊身躯缺失的无名造像,还有1尊属于道教的真武帝造像。
这种佛道合一的造像群,在全国范围也属罕见。
前几天,我在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亭市古陶瓷艺术馆馆长许廖华的带领下,再次来到南山脚下,细细观赏这些700年前的造像。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瓶窑人,许廖华对瓶窑的窑山窑址、南山造像等,都有很深的研究。得知我要写南山造像,顶着当头的烈日,也要给我做向导。
造像分布在绵延360多米的石壁上,从苔痕浸润的石阶拾级而上,仿佛步入一段凝固的时光。每一次的停留对视,都是在与一尊造像对话。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许廖华说,南山造像,有几个“最”。
最精美的造像为“慈航观音菩萨立像”。
造像通高4米,头戴宝冠,胸挂璎珞,宽袖大袍;左手执佛珠,赤足踏一瓣莲叶小舟,舟下浪花翻卷,左侧天马回首,仰望观音菩萨。
观音菩萨法相众多,意义也不同,而慈航的寓意,是有普度众生之意。
最宏伟的造像为“说法如来像”。
造像面向东南,通高6.6米,头有肉髻,弯眉凤眼,宽鼻厚唇,圆脸大耳。身披袈裟,左手做禅定印,右手做说法印。
如来像高悬崖壁,是南山造像中最宏伟壮观的一尊。
最神秘的造像为开门塘的佛造像:三尊佛像并列雕造,属动工不久即停工的,因此只完成了火焰形龛及头部至肩的轮廓。有专家认为,南山的三世佛是指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
不过许廖华却认为,三尊佛像分别为孔子、释迦牟尼、老子,诠释了三教合一的教义。关于这三尊佛像的身份民间也有多种猜测,这也为南山摩崖石刻留下了神秘色彩。
而这三尊造像之所以没有雕刻完成,许廖华判断,应该与当时的执政者有关:“雕琢石刻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也会耗费很多年的时间。1341年这个时间点,可以说白云宗的被重视程度降低了,朝廷也已经没能力支持,于是削减了开支。资金链断了,雕刻也就被迫停止了。”
最特殊的造像,莫过于真武大帝造像。
它是南山造像最西侧的造像,也是唯一的一尊道教造像。造像披发垂肩,圆脸大耳,有须无髭,右手持利剑,锋向上,斜在左胸前,左手搭膝上,穿宽袖长袍圆领道服,盘腿端坐,右脚搁左膝,足外露,座下为玄武。
“真武大帝,又叫玄武大帝,他是北方之神,主管‘水’的。”许廖华解释道,“你看造像的眼睛看着的方向刚好是苕溪,个人猜测,将‘水神’放在最上面,是用来‘镇水’的。”
斯石不朽,兹山永固。古人们开山造像,誓要将信仰刻进山川石崖,流传后世。如今,石像无言,却能带我们回到神秘又悠远的世界,感受历史与文化交融之美。
如果你意犹未尽,还可以去不远处的亭市古陶瓷艺术馆看看,里面有很多来自南山的文物珍藏可供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