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餐饮堂食外卖
“双标”现象调查
外卖用冻肉,堂食用鲜肉;外卖用陈米,堂食用新米……近日,有媒体报道称部分餐饮商家存在堂食外卖“双标”现象。花同样的钱点同款食物,外卖和堂食吃到的食物品质是否存在不同?外卖“缩水”背后原因何在?记者近日走访多家餐饮商家,针对堂食与外卖“差别对待”一事展开调查。
堂食外卖“差别对待”?
7月23日中午,记者随机走进一家经营烤肉的餐厅,只见三名店员在档口忙着出餐,吧台上的外卖整齐排列,后厨不时传来“外卖又有新订单了”的提示音。
商户艾先生告诉记者,“中午和晚上是店里最忙的时候,人手非常紧张,大家只想着赶紧把餐出完,别积压太多订单,很难有精力搞‘两套生产线’。”
但采访中也有商家表示,近几年餐饮业经营情况比较困难,加之外卖平台佣金高、经营成本压力大等多方面原因,不排除个别商家为了追求利润而用料“双标”。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相比于原材料使用差别,“外卖分量不足”“线上线下价格不一致”等,则是消费者反映更多的“双标”问题。
李女士告诉记者,自己点麻辣烫外卖经常遇到分量不足的情况,例如外卖下单时勾选一份土豆片2元,但店员只给夹了一片。消费者熊先生则表示,同一家店里的红烧小排,堂食大约有12到15块排骨,点外卖却只有不到10块。
外卖“缩水”背后原因是什么?
花同样的钱点同款食物,为何堂食和外卖却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记者调查发现,其中一个原因是线上“减料”不易发现,维权举证难度大。
一名业内人士表示,由于配送时间、距离等原因,外卖送到时口感和食物形态本身就会发生变化,很多消费者对原材料并不敏感,个别不良商家“以次充好”较难被发现,加之线上外卖是“不见面”的交易,消费者维权、举证难度大,很多人遇到外卖“缩水”情况只能选择不追究,或是商家赔付部分餐费也就算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平台抽成比例较高,“外卖大战”加剧商家压力。
记者在一家快餐店随机选择了一款比萨,店内售价69元,而打开某外卖软件可以看到,线上售价是76元,加上打包费、配送费,外卖比堂食要多花10元。针对这种“同货不同价”的“双标”行为,商家直言:“每单外卖平台抽成、配送费等大概占23%至25%,想让消费者更容易刷到我们,还要‘上红包’。除此之外还要负担房租水电、人工等成本,在外卖分量不‘缩水’的情况下,只能提高线上价格,才能保证利润。”
业内人士表示,在成本压力下,个别商家会偷工减料,降低外卖餐品品质。
专家和业内人士表示,破解堂食外卖“双标”问题,需商家、平台、监管部门等多方形成合力。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