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废品站“抢”来的1000本旧书 盖叫天弟子的4000本藏书

每本二手书都是一段人生历程

2025-07-26

上接B01版

和废品站老板“抢书”的故事

因为一张便笺刷爆社交网络

这1000本书的故事,不久前曾刷爆了社交网络,起因是“瓜叔”亲笔所写的黄色卖书便笺——

“本店绝大多数书的目录来源于2021年,在拱墅区偶然收得一个王大爷的书。据其书里的东西判断出来,其为杭州某工厂工人,80年代函授汉语言专业。一生最远去过五台山。但是在30平方米的房子里,堆满了从东欧到苏联,从西欧到美洲,从西非到东南亚,从中国古典小说、诗词到新诗的一千多本书。其去世以后,儿媳妇以公公的书都是黄色小说为由,叫来收废品的和我,不忍这些书沦为纸浆,通过跟收废品的打了一架,并且给了收废品的钱,晚上叫朋友去收废品的店里买等方法,拿到其生平所有的书,并且做成书目,把他一生对文字的热爱传递给更多喜欢书的人。”

有些自媒体为了引流,甚至用上了各种劲爆的“标题”,“儿媳发现已故公公的1000多部‘那种小说’”“杭州王大爷一死,儿媳立马把他收藏的1000多部‘有色小说’卖了废品”。

这下,网友更上头了。那段时间,就连我们报社同事刷到了,都在问:“这个故事是真的吗?”

谈到这件事,“瓜叔”有些委屈。“网上火的是便笺本身。有次市集上,为了方便卖书,我手写了这张便笺放在摊位上,被网友拍到传上去了。但大家都是看热闹围观故事,便笺上也看不出是我们梦蝶书店,有些网友攻击说我们书店编故事引流,就有些过了。其实这个事件,对我们书店销量并没有带来多大促进。”

虽然已经过去几个月了,但“瓜叔”依然很介意网上的质疑。他当着我的面,翻着手机,找出了不少收购那批书前后和朋友的聊天记录。“那是2021年,王大爷的家人通过闲鱼找到我,想把书处理给我。当时我在闲鱼上挂了收购二手书的链接。那家人此前还喊了废品收购的,想双方比价。这才有了我和收废品的抢书的桥段。”“瓜叔”遗憾地说,“只可惜,闲鱼买卖双方的聊天记录没有了,平台只能保存三年。”

一本旧书藏着一段记忆

也刻下了普通人的生命历程

他回忆四年前的往事。“当时接到王大爷子女的电话,老人已经离世。子女打算卖掉老人在拱墅区的老房子,需要清空他的藏书。他们翻出一本《金瓶梅》,以为所有的书都是‘小黄书’,觉得没什么价值,想全部处理掉。等我赶到时,发现满地的书,第一眼就看到了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小说《情人》,这是王小波非常推崇的经典翻译作品,一下子吸引了我。我一本一本翻看,发现王大爷的阅读兴趣极广,欧美小说、苏联小说、中国古典文学、现当代小说,养生健康书籍,统统都有。简直就是个二手书宝库。”

面对满屋子旧书,收废品的也不肯放弃,最终经过几轮大战,“瓜叔”和收废品的老板,以4.5元一斤的价格平分了1000多本书。

“瓜叔”还是觉得可惜,他又找了几个朋友,“杀”去废品收购站,高价回购了另一半书。于是才有了这批完整的藏书。

这1000多本书,藏着王大爷一生故事。

“我和朋友用好几天时间整理王大爷的书,从他留下来夹在书页里的票据、笔记、借书卡里,找出蛛丝马迹,拼凑出他的人生轨迹。比如他夹了一张五台山的门票,就推断这可能是他一生中为数不多的旅行。”“瓜叔”分析,“从借书卡、笔记来看,王大爷应该是个工人,上世纪80年代他还接受了函授学习汉语言,他喜欢泡图书馆,有一份手抄的《声律启蒙》,可能是太喜欢又不舍得买。他的书几乎每本都有反复翻阅的痕迹,而且版本考究,连《金瓶梅词话》读的都是香港太平书局的版本。他的书很多版本到今天都是珍藏绝版。比如有一部大爷收藏的影印本《明容与堂刻水浒传》,一次摆摊市集上,有位大哥一眼看到,出价400元抢走了。对方告诉我,这是中国古代版画的巅峰收藏作之一,大爷的这套虽然只是影印本,但看得出,选书眼光独到。”

这批藏书,四年间早已卖得差不多了。“有些特别喜欢的,我会留下,有些被同样喜欢的读者挑走了。说实话,可能有人觉得我说得太文青太理想化。但大爷的那批藏书,确实影响了我后来的阅读版图,比如他留下的杨牧、痖弦的诗歌,施叔青的小说,聂华苓的散文,都成了我现在非常喜欢的文学作品。”“瓜叔”说,“人走了,书还在。有时候我在想,每卖出一本书,就有更多的人可以把大爷爱书的记忆和故事传递下去。就像网友评价的,‘因为旧书,一位普通老人的故事为人所知。他未曾远行,但书籍却早已带他见过整个世界。’”

一本旧书,藏着一段记忆,也刻下了普通人的生命历程。在梦蝶书店,因为一本本二手书的轮回和流转,就这样无意间串联起了岁月。

希望始终带着诗意与友好

与爱书人一起建造理想中的书屋

“瓜叔”透露,他还淘到过更厉害的一批藏书,主人是一位戏剧艺术界的名人、盖叫天的弟子陈幼亭。

这几年,因为不断收到老人收藏的二手书。他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每位老人的去世,都是一座图书馆的崩塌——“我到处摆摊,因为看到我卖二手书,甚至有老人要了我的联系电话,怕死后自己的书得不到妥善处理,提前卖给了我。”

前几年,家住杭州外东山弄的陈幼亭教授去世了,人走了,书怎么办?家人又不在杭州定居,于是,陈老的子女通过网络找到梦蝶书店,想托付陈老生前的藏书。

“我们走进陈老家中的时候,4000多本书,堆了一屋子,老房子里的地板都快被压塌了。而且每一本都包上了书皮,用毛笔工工整整在封面和书脊上写了书名和作者。”“瓜叔”说,“尽管都是旧书,但看得出主人生前对它们的保护,这些书的成色和品相都极佳,还有不少绝版书和孤本。通过藏书,几乎能了解一个人的一生。陈老爱淘旧书,会在书中夹上购书发票,他的喜好非常明确,文学、哲学、戏曲和戏剧。仅仅是看到这些书,就仿佛可以想象,他是如何在书房里,打开一盏夜灯,独自翻阅爱书,遨游在自己广阔的精神宇宙的。”

收到这批珍贵的藏书,仿佛是承接下了一位老人沉甸甸的人生之托。“瓜叔”特地在梦蝶书店,为它们设了一块阅读区域,希望有缘人能来读一读,让人与好书的缘分能继续下去。

正是这种想法,让“瓜叔”坚持把书店开了下去。

“我不开了,不开了。”这句话是“瓜叔”的口头禅。他说开书店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很多次他都想打退堂鼓,“目前只靠书店本身的收入肯定是不够维持开销的。所以我一直在跑市集,光一年算算,都要跑起码一两百个集市。有时候在零下两三度的集市挨冻,回来就发烧;有时候摆摊遇上暴雨,为了护住书不被淋湿,自己反而变成落汤鸡,可惜最后还是挡不住暴雨冲垮摊位……”

尽管如此,每次当“瓜叔”在自己书店里举办的观影会、读书会、摇滚派对、朋克音乐、诗歌分享、法律沙龙、剧本朗读等活动中,看到书迷读到击中内心的文字而激动,又会给自己偷偷打气,一定要撑下去,不能让期待“梦蝶”的读者失望。

“相信每一间书店都会长成自己的样子。”“瓜叔”说,“我的书店,能在你迷失的生活中,帮助你寻找到一处可以偷偷燃烧的地方,就够了。”

“我从海上来,浪声满袖。”他又吟起了诗,“我们像蝴蝶那样,像火苗那样,模糊地流动,微弱地燃烧,具体地建设,不断地壮大。希望始终带着诗意与友好,与杭州的爱书人一起建造理想中的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