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书店系列①

一个讲话总是夹带诗歌的“社恐”店主 一家记录了很多人生故事的二手书店

梦蝶书店老板说:每间书店都会长成自己的样子

2025-07-26

记者 潘卓盈

遇见杭州,遇见书店。

很多人都觉得,杭州是座神奇的城市,一面是高歌猛进的“数字之城”,一面又如春笋般生长出一家家隐于小巷弄堂里的宝藏书店。

当你走进这些书店时,会惊讶地发现,这些新书店的主人,大多是“95后”“00后”。他们明明是有着“互联网原住民”标签的“Z世代”,却像郑愁予诗中所说的那样,在“黄昏里挂起一盏灯”,传承着这个行业。

如果说上一代开书店的是在“守”店,那这一代年轻人,更像是在“玩”书店,他们和他们的小店,让这座城市的阅读空间和文艺角落有了新的定义和精神力量。

为什么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前赴后继钟情于书店这个行业呢?“Z世代”的店主们,又是怎么重新定义书店的?都市快报“深夜读书馆”联合“杭州Discovery”特别推出传奇书店系列,让我们一起了解下这些店主和他们的书店吧。

第一期,我们走进主打淘中古二手书的梦蝶书店。

大二时在食堂对面开报刊亭

窗前小木牌写着“此意悠悠”

乍听到“梦蝶”这个店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的是李商隐的诗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想着店主应该是个浪漫的古典文学爱好者。

起这个店名确实是因为庄子,但比起古典诗歌,店主更喜欢哲学派的现代诗歌。

店主姓杨,1996年出生,不过朋友们都喜欢喊他“瓜叔”。第一次电话联系采访时,他就吟诵起了诗人杨牧的《星问》:“星子在西天辉煌地合唱,雨水飘打过我的墓志铭,春天悄悄地逝去……是谁轻叩着这沉沦的大地?”

“瓜叔”说,他当时真的被这首诗轻叩到了,于是就开启了追梦之旅。

虽然开书店的时间不长,但“瓜叔”掐指算了算,他已经卖了9年书了。

“瓜叔”是安徽芜湖人,2019年从安庆师范大学毕业。2016年上大二的时候,就在大学食堂对面开了个报刊亭。

在大学好友的记忆里,“瓜叔”这个报刊亭开得很随性,营业时间永远捉摸不透。卖的书品种倒不少,瓜叔从市区一位批发商阿姨那里六折进货,带到学校报刊亭八折卖出,遇到有缘的同学就胡乱打折,顺便聊聊人生和理想——报刊亭窗前挂着个小木牌,上面写了四个字“此意悠悠”。

小小的报刊亭似乎成了他交友的窗口,他甚至送出去数十把报刊亭钥匙,“忽悠”不少学弟学妹去报刊亭免费看书帮他卖书。

这个模式也延续到了今天的梦蝶书店。瓜叔说,如果有读者上门,刚好自己的店没有开,门上有紧急联系电话,有人打过来,他就告诉对方,自己的钥匙藏在哪里,就让对方自己开锁进门,自助当“一日店长”,看到喜欢的书,就自己下单。

他说得淡然,我听着心惊:“你不怕店里丢东西啊?”他用一贯的语气,拖长尾音慢悠悠吐了句:“这,怕啥!”

为了寻找梦想来到杭州 最终开了这家二手书店

为什么会离开安徽,来杭州开书店?

“瓜叔”学的是法律专业,毕业后也干过法务。渐渐他发现,自己内心还有一个远行的梦想。

2021年,他完全没有想好要做什么,便拖着行李箱,兴奋地直奔杭州这座充满梦想和生命力的城市。

在朋友介绍的一家唱片店里,瓜叔帮忙喂猫饭、整理仓库,做义工看店,就算先安顿下来了。这家唱片店也卖一些二手物品,包括一点旧书。渐渐地,热爱阅读的他,发现自己对二手书产生了兴趣。

刚好那年有朋友租了个仓库卖黑胶唱片,于是,他便和人家搭伙拼着卖点旧书。他记得第一本从朋友那收来的书是——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更多的旧书,主要从网上收购。

2023年,瓜叔在城西爱莲街开出了“梦蝶书店”,终于结束了他两年多来四处摆摊的日子。去年夏天,因为一场意外的火灾,梦蝶成了“火蝶”。后来,他就把店搬到了城南鼓楼附近的抚宁巷。

“人生是一场浊水漂流。”聊久了便会习惯,“瓜叔”说话时不时夹杂着几句诗句。似乎觉得不太妥,他还力荐店里能说会道的一位店员小姐姐接受采访。

我一度以为他是社恐。谁知,后来在天目里的一场市集上,我们再次见面,他又变了个样,一杯咖啡的时间,几乎全是他一个人在滔滔不绝,语速极快,思维跳跃。好几次,我不得不插嘴喊停:“且容我理理思路!”

然后,我们聊了一个关于“瓜叔”的八卦——他开店起家的书,是和收废品的斗了一番,才抢到一批差点被当成废纸卖掉的二手书,足足有1000多本。

下转B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