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创“人湿共生”保护理念

杭州市成功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

2025-07-25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钱塘大湾区湿地公园 市林水局供图

本报讯(记者 杨亦淇)北京时间7月24日,第三批国际湿地城市认证结果在津巴布韦召开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正式宣布,杭州市成功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

“湿地是杭州的生态命脉,更是文化根脉。”杭州市林业水利局负责人说,杭州因水而兴、因水而名,湿地资源丰富,拥有森林沼泽、内陆滩涂、河流水面等九大类13.43万公顷湿地资源,占全市陆域面积的8%。

杭州为世界湿地城市建设提供了“实践样本”。这里拥有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建成了中国唯一一座国家级以湿地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中国湿地博物馆。

西溪湿地首创“人湿共生”理念,创造性地提出“公园导向型发展”的“西溪模式”,为世界提供了全新的湿地保护范本。“在西溪湿地之前,国内外提到湿地保护,第一个想到的是少有人类生活的‘自然保护区’,而杭州创新提出‘湿地公园’概念,寻找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平衡点。” 杭州市林业水利局负责人说,如今,杭州传统节日花朝节,已在西溪湿地恢复举办15年,赏红、扑蝶、祭花神,人们徜徉湿地,尽享草木沁香、群芳吐艳。

作为“数字经济第一城”,杭州在湿地保护管理中也引入了智慧治理手段。去年3月,全国首个中国国际重要湿地数字化项目试点——杭州西溪湿地智治中心上线试运行,实现湿地资源动态监管、生态风险预警和修复效果评估的全链条数字化管理。

“过去每个点位都要靠人工巡查,现在一个大屏就能调度全园,科技手段让湿地保护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西溪湿地生态研究中心工程师介绍。

政策法规层面,杭州同样走在前列。2023年施行的《杭州市湿地保护条例》创新将一般湿地细分为市级湿地、县级湿地和其他湿地,并对纳入湿地保护范围的121万亩湿地给予每年20元/亩生态补偿。

此外,2024年,杭州还成立了全省首个市级湿地保护协会,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利用和管理,让湿地保护从“单打独斗”走向“区域共治”。

“国际湿地城市”是城市发展与湿地保护领域规格最高、分量最重的国际荣誉。截至目前,我国共有22座城市成功创建国际湿地城市,总数位居全球第一。

今年9月,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即将在杭州举行。湿地作为生物圈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是众多动植物的栖息地和基因库,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关键作用。杭州在湿地保护上的出色表现,无疑将为大会成功举办增添厚重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