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诊肺癌,生命只剩倒计时?

浙大邵逸夫医院胸外科: 多学科诊疗打开新思路,争取高质量长生存

2025-07-24

记者 张慧丽 金晶

通讯员 李文芳 张冰清 乐小舟

对于肺癌患者来说,“早期”和“晚期”之间,往往意味着截然不同的治疗选择和生存希望。

当被诊断为不可手术的中晚期肺癌时,很多患者会陷入绝望,宛如被“判了死刑”。但现代医学的发展,正在改写这一“生死界限”。

精准评估 多学科护航

对不同分期、类型的肺癌

进行针对性处理

3年前,73岁的陈大爷坐着轮椅,被推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称“浙大邵逸夫医院”)胸外科主任何正富主任医师的诊室。

稍微多走几步就气急、气喘,还伴随咳嗽、咳痰,检查结果如同一记重拳:右肺门处有一个4cm左右的占位。进一步完善系列检查后,病理提示肺鳞癌,且右肺门及纵隔有多处淋巴结转移,属于局部晚期。

陈大爷已辗转多家医院,得到的答案都是无法手术,但何正富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联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肿瘤内科、影像科等多个科室进行多学科讨论后,团队认为,陈大爷有希望耐受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何正富建议,先进行术前新辅助治疗,观察肿瘤情况,争取手术切除。

3次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后,陈大爷的肿瘤明显退缩。随后,团队为他实施了胸腔镜下右肺上叶袖状切除术+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健康肺组织。术后5天,陈大爷便顺利出院,之后,又完成了第4次化疗及为期一年的免疫治疗。近期复查,情况基本正常。从寸步难行到如今生活自理,陈大爷及家属对术后生活质量非常满意。

“这位患者是我们接诊的中晚期患者中非常典型的一个代表。”何正富表示,对于不同分期和类型的肺癌患者,团队有着不同的针对性处理,尤其是对于疑难患者,必须进行精准评估,由多学科联合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总体目标是让早期肺癌得到根治,中晚期肺癌经过转化治疗争取手术机会,且术中减小切除范围,尽可能多保留肺组织,使患者获得有生活质量的长期生存。而对于晚期肺癌,则通过综合手段尽可能将其转化为‘慢病’长期控制,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据统计,浙大邵逸夫医院胸外科去年总手术量近6000台,微创手术比例超过95%。其中,肺癌手术5000例,手术量位列全省前三。

正视疾病、科学处理

两种极端态度都不可取

在胸外科门诊,接诊最多的就是肺癌、肺结节患者。随着体检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肺结节被检出,临床上却逐渐分化出了两种“极端”态度——过度焦虑和麻痹大意,这两种心态都可能影响治疗的最佳时机。

何正富举了两个例子——

第一位是37岁的年轻女性,5年前体检时发现右肺上叶混合磨玻璃结节,直径不到6mm。头两年,她严格遵医嘱半年复查,发现结节没有明显变化后便放松了警惕,自行改成隔一年复查,这一次仍没发现明显异样,干脆不再复查。

直到两年后再做CT,结节已经从部分混合的磨玻璃结节变成实性结节,直径翻倍。手术发现纵隔淋巴结转移,病理提示为局部晚期肺腺癌。尽管目前患者正在靶向药物治疗中,但总体来看不容乐观。

51岁的李女士则是另一个极端。3年前,她在体检中发现双肺多发磨玻璃结节,最大病灶位于左肺上叶,直径8mm左右。接诊后,何正富综合评估认为这个病灶属于癌前病变,处于肿瘤惰性的、相对安全的阶段,而且位置偏深,直接手术对于肺功能有较大的影响,只要规律复查,即使有问题也能及时发现处理,不影响预后。因此,他建议暂不手术、定期观察,一年后复查CT。

然而,李女士过于担忧,又到多家医院咨询就诊,后来在其中一家医院做了微创的肺部分切除手术,术后病理显示原位癌。

术后一年左右,李女士又找到何正富复查,表示手术区域皮肤麻木,偶有阵痛,还伴有慢性咳嗽,一直吃药才能稍有缓解,后悔当时急着做手术。

“原位癌好比尚未发芽的种子,我们要做的,是在‘种子发芽冒尖’和‘逐渐成熟’之间及时干预。早发现+定期随访+科学管理,才是对抗肺结节的最佳策略。”何正富强调。

运用先进技术

广泛开展胸外科疾病微创诊疗

科学管理的同时,胸外科以微创技术为核心特色,配备了国际顶尖的高清胸腔镜系统、3D胸腔镜系统、荧光显像胸腔镜系统和机器人手术系统,广泛应用于肺癌、食管癌、纵隔肿瘤等疾病的微创治疗,利用先进的人工智能、电磁导航、三维重建、支气管机器人等技术,实现精准微创治疗,大大减少手术创伤。

对于局部晚期的胸部常见恶性肿瘤,在多学科诊疗的基础上,采用转化治疗后手术治疗模式,并强调规律随访,显著提升了这类患者的远期生存率。

此外,胸外科联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呼吸治疗科、麻醉科、重症监护室、康复医学科等学科,成立了浙大邵逸夫医院肺移植中心,可常规开展单肺、双肺移植术(包括ECMO辅助下)、心肺联合移植术等手术,为终末期肺病患者带来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