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接B03版)
人物:徐乐轩 一年提升几百名 “绿色”学习的诀窍是时间管理
徐乐轩,初中就读于建兰中学,高考成绩701分,全省第85名,已被清华大学致理书院录取。他热爱长跑、球类运动和编程。
徐乐轩的分享,每个小主题都用一句名言或古诗引出,他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如何从年级靠后,提升了几百名,冲进清华大学的经历——
给大家看一张图,这是我从高二上到高三上一年的变化,英语从集团联排696名,提升到145名,进步了551名。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综合开始排470名,提升到43名,进步了427名。(看到这样的数据,家长们非常吃惊。)
“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24小时;时间也是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24小时。”
我和大家聊一聊时间管理的问题,把时间都拿来学习就叫努力吗?比同学多刷一张卷子就赚了吗?题海战术很不可取,重要的是梳理知识脉络,一定比乱刷题有用。像我这样基础不是特别牢的,总去挑战压轴难题,没太大用处。到了考试,难题解出,但前面的题目一塌糊涂,时间如此分配就不合理了。所以学习要学会“绿色”,意味着高效。
高效学习,不是玄学,背后和学习习惯、品质相关。
笔记是不是越多越好?有的人是全黑板都抄下来,堪比“顶级速记员”。有的人是上课只用耳朵听,不记笔记,我属于这一类。看似只是不记笔记,但其实是学习习惯,有重点地记笔记,复习时也更游刃有余。
想专注就能专注?有人问过我,很想专注学习,但很难做到。这很正常,专注不是单靠意志力就能完成的,这是一种能力。如何培养和提升?把每次练习都当作最重要的考试去完成,这样来培养专注能力,对我很有用。
答疑越多越好?问老师问题是好事,但要把握一个适量原则。有段时间,我特别喜欢找老师提问,比如生物,一有题做不出来,就去找老师。结果自己思考没深度,总依赖老师。后来我就在晚自修前整理问题,每科老师最多找一次,能力也慢慢提升起来。
当然,也不能只是学习。纪伯伦说:“不要责怪遮蔽世界的强光,你该找到自己的太阳。”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开始是主动涉猎。比如我小学四年级自学奥数,参加奥数比赛,获得市一等奖,这让我坚定学好奥数的决心。到了后面,兴趣爱好越来越多,就要有一定的取舍,对自己“问心”,还能继续保持热忱吗?举个例子,我爱好长跑,高中里每天三节晚自修,下课的十分钟我都会去跑四圈,那一天加起来就有四五公里,这能让我的思维更活跃,不会在题海中犯困。所以,我一直坚持到现在,这让我感觉快乐,是放松的方式之一。
人物:沈栩安 全力以赴,顺其自然 注重时间管理和自我反思
沈栩安,初中毕业于育才中学,高考成绩703分,全省第59名,已被北京大学录取。高中期间参加生物竞赛,获得过浙江省一等奖。热爱写作、阅读、钢琴、打乒乓球。
在分享中,她为大家讲述了学习方法、竞赛经验和成长心得——
我今天分享的关键词就是:全力以赴,顺其自然。
我的学习方法主要有三分两工具。三分指的是分时段、分学科、分阶段。分时段指的是不同时间段要明确做什么事情,分学科就是依据学科不同情况制订学习计划,分阶段就是厘清不同阶段的重点,比如这个月要准备期末考试,下个月要夯实基础等等。
两工具指的是,时间管理和自我调整反思。
时间管理上,大家要重视自由支配时间,比如早晚读、自习课、周末。在我看来早晚读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要具体精确到今天的早晚读要拿出什么资料,看到第几页,背诵哪一篇课文……这些都要提前记录下来,防止自己忘记、偷懒。
在明确自己阶段目标的前提下,可以给自己按每日、每周来制订计划,明确每个阶段要做什么,并分时段进行调整。比如有时候学校也会布置一些任务,需要我们及时调整,也可以边完成边罗列新计划。每周的计划执行下来,也可以阶段性进行调整。
第二个工具就是自我调整和反思总结。我一开始在落实这件事的时候也是比较重视形式的。但是调整下来,我发现这更应该是成就感的根基。
大家在自我反思总结的过程中,其实不用特意准备本子,随处都可以总结。比如我常常在做完试卷或者订正结束后,在卷头就写下自己的心路历程或者错因分析,这样以后在翻试卷的时候就可以一眼看到,加深印象。反思总结的形式也是非常多样的,比如说高考前英语经常做限时训练,我每次写完都会把练习的用时写在卷子上。
再来讲一下我的成长心得。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遭遇一些低谷。比如我在高二竞赛结束回归文化课的时候状态不是太好,年级排名下降了近100名。但是老师也给吃了定心丸,鼓励我专注自己。有时候你看起来退步了是因为大家都在提高,稳住心态继续沉淀就好。最后我调整好心态,状态回升,在高考中发挥了不错的成绩。
这种心态也同样适用于小学初中。我在初二的一段时间内成绩出现显著下滑,拘泥于考试结果使我深陷其中情绪受挫。同样也是“全力以赴,顺其自然”的心态使我明白过程才是更重要的。我的高中班主任陈老师告诉我们,要从关注扣分转向关注错题,从关注分数转向关注遗漏的知识点,从关注考试转向关注课堂。分数排名不是最重要的,从中吸取什么经验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句话:关注过程,我们都能成为更好的人。
互动环节
问:我特别喜欢沈栩安姐姐说的“全力以赴,顺其自然”。你在学习英语以及背诵英语单词方面,有什么好方法?
沈栩安:我觉得英语非常重要的是语料和单词的积累,因为它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很注重词汇量的提升。如果你在空余时间积累单词,可以采用话题分类的方式,也就是在一个话题下整理可能用到的词汇。好处是当你面对这个话题时,在做阅读理解或处于相关情境中,能更自如地运用这些词汇,而且在今后写关于这个话题的作文时,也能言之有物。
问:我们作为家长,在孩子的学习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来支持他们的学习,让他们感到轻松,并且对他们的性格养成有好处?
徐乐轩:我的家长在我学习中扮演这样的角色:我妈妈对我要求比较高,她对我的帮助主要在大方向的引导和资源配置上。她会根据我的实际情况定一些小目标,比如这次考多少分,希望下次能有怎样的进步,还会在各个方面帮我做总结。我很多资料都是她找的,英语学习方面,也很大程度上依靠她帮我整理单词和语料之类的。
王偲哲:我觉得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对哪个方面可能比较感兴趣,然后帮助孩子一起做这方面未来的规划,再寻找相关的资源。我家长对我的管理比较放养,但如果我心态出现一些问题,能经常和他们交流。所以我觉得家长相对来讲不要过多焦虑,不要过度干预学生的学习,但要给予必要的支持和鼓励。
沈栩安:我觉得家校沟通非常重要。家长如果和学校建立起良好的沟通,能省去一些和同学沟通时可能出现的矛盾冲突点。这样一来,学校、家长和学生三方面共同协调,对整个学校的运作和学生的成长都是非常有益的。
楼思涵:在我家,爸妈是我的坚强后盾,他们不太干预我的学习,但如果我有需要,比如每次考试没考好,回家在车上跟他们说“我这次考试又考砸了”,我爸就会表现得很轻松,不会因此争吵,而是和我聊一聊,帮我缓解情绪。只要有需要,我可以随时找他们,他们会给我坚强的支持。如果我没有提出需求,他们主要以关注为主,不会过多干涉。
问:我是一名新初二学生,基础不好,在暑假中是要侧重预习还是复习呢,怎么把握预习和复习的度?
王偲哲:我觉得可以先尝试预习新的内容,当你遇到很难的、卡住你的知识点时,就可以考虑到,这块知识点的基础没有打扎实。一个学科从小学到初中,已经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你在预习时就可以找到自己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存在的漏洞,这时再回去复习自己真正遗漏的点,效率就会提升。
楼思涵:我觉得可以把预习和复习穿插起来做。先列一个计划,计划中包含学习进程和方法,比如是自己做题,还是看书看笔记,或是请教同学等。我觉得复习比较重要,放平心态过一遍学过的知识点,掌握度会高很多。预习也是同理,提前了解、熟悉内容就可以,不需要特别系统地学一遍。
沈栩安:我觉得如果预习就是自己看看书、做书上的例题,或找网课看,那并不是很成体系。既然如此,你可以侧重于复习,打牢基础更重要。
徐乐轩:复习是一定要抓的,要抓得细,抓得精。可以先梳理教材,做课后习题,分专题学习知识点,然后把书合上,问问自己这个专题讲了什么,重点是什么。这样过了一遍,应该会发现自己有所进步。
问:哥哥姐姐们有没有遇到过特别重大的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王偲哲:我高三刚回归文化课时,有段时间每次考试,英语作文都来不及写完。我的解决方法是对各种素材进行归纳整理,让它们真正内化为自己能写出来的东西,提高熟练度后,就不会再出现写不完的问题了。
楼思涵:我高二时,有段时间数学成绩明显下滑,年级排名掉了100多名。我很受打击,感觉整个人浑浑噩噩的。发现问题后,我先解决心理问题,再解决实际问题。把心态放平,不只盯着考试的分数和排名,而是确定错题的类型,解决问题。我发现错题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因为审题或计算错误,这类问题注意之后是可以避免的,比较基础;另一类是知识点或解题思路上的问题,这两块我分别找老师询问解决方法,制订计划,这个过程虽然漫长但有用,到了高三我的成绩逐渐有了起色。
沈栩安:我高三后期学物理时,经常遇到题目会做但来不及做完的情况。我就带着问题去找物理吴老师,看她的解题过程。过程中,我记录下她的书写步骤、表达的准确性以及提取题干关键条件的方法。她帮我看错题和解析,从而找到我的问题。
徐乐轩:我遇到的最大问题应该是语文作文的审题,高三的一模、二模考试中,我的两篇作文都只得了二十几分,最多三十分。解决方法首先是要有针对性地练习,作文是分主题和题型的,我把自己最薄弱的传统题型单独拿出来练习,练完之后找老师批改,批改完再润色、修改。还有个重要方式是和同学一起写同一篇作文,比如我和同桌,经常在晚自修时抽出一段时间单独写一篇作文,然后互相对比着看、一起批改,这样就能了解写得好的人是怎么构思这篇作文的,学习他的语言和整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