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件一级文物亮相

揭开辽国的神秘面纱

2025-07-19

记者 余夕雯

中国丝绸博物馆重磅大展“碧色万里——10-12世纪的草原丝绸之路”正在进行中。展览通过辽上京遗址等出土的精美历史文物和多媒体展示手段,从“草原丝绸之路的缘起”“游牧农耕民族的印记”“华夏多元文明的交融”“草原丝路的延伸”等方面,展现草原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流互鉴。

展览共展出文物213件(套),其中一级文物66件(套),大部分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的参展文博机构,其中又以辽代文物居多,且有不少出土于辽上京遗址、辽中京遗址、辽耶律羽之墓、辽韩匡嗣墓、辽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等重要遗址。

展览有一个板块,讲述的是游牧农耕民族的印记。契丹,意为“镔铁”,居松漠之间,以车马为家,逐水草而居,顺四时而徙。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辽政权。10世纪中叶至12世纪初,辽宋夏金时期正是多元文明交融之际。中国丝绸博物馆副馆长郑嘉励说,早在辽太祖九年(915年),吴越国王钱镠便派使跨海来朝。两国交往主要是经济贸易:官方的朝贡贸易,吴越国贡越窑青瓷、丝绸、犀角、珊瑚、宝器、香料等,辽回赠皮革、马具、金银器皿、通行钱币、牛羊马匹、铁具及中西亚转口商品;民间的易货贸易,早期主要是绢马贸易,后来逐渐向茶马贸易转变。密切的往来互动,使辽与吴越文化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融之态,共铸丝路印记。

展览持续至10月20日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