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金晶 通讯员 马华君 王屹峰
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患者生存期短、治疗手段有限,一直是临床面临的严峻挑战。近期,浙江省肿瘤医院范云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肿瘤学期刊《JAMA Oncology》及《The Lancet Oncology》发表了两项重要研究成果,针对不同类型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患者,分别提出了创新且有效的治疗方案,为这一难治群体带来了新的曙光。
突破一:高剂量阿美替尼为EGFR突变患者带来长生存曙光
在肺腺癌患者中,EGFR突变发生率达一半左右,约25%-40%的患者在初诊时已出现脑转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尽管第三代EGFR靶向药(如奥希替尼等)对脑转移有一定效果,但患者的生存期仍短于无脑转移者。如何突破脑转移治疗的“瓶颈”,成为临床亟须解决的难题。
范云教授团队开展的“ACHIEVE”临床研究(Ⅱ期、单臂),首次探索了高剂量阿美替尼(165mg,标准剂量为110mg)用于初治EGFR突变伴脑转移NSCLC患者的效果,为EGFR突变患者带来长生存曙光。
突破二:联合疗法重塑驱动基因阴性脑转移患者的治疗格局
对于没有常见驱动基因突变(即驱动基因阴性)的NSCLC脑转移患者,长期以来因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预后较差。范云教授牵头的另一项多中心、单臂、Ⅱ期临床试验“C-Brain研究”,创新性地探索了脑部放疗联合卡瑞利珠单抗(一种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及铂类双药化疗的方案,为这类难治患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