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维佳 浙大儿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学博士。浙江省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儿童学组委员,浙江长三角健康科技研究院浙江省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常委,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 专业方向: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孤独谱系障碍,情绪障碍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儿童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的脑影像学研究。
记者 林琳
通讯员 祝姚玲 陈梦茜
青少年抑郁障碍是青少年时期最为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中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其中4%有重度抑郁风险,而抑郁症状的出现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学业、家庭关系和社交功能,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因此亟须全社会共同关注。
来就诊的时候,很多家长心存疑惑:孩子为什么会抑郁?是不是因为想太多,或者就只是青春期的小叛逆?家长又该怎样来帮助孩子?
睡不着觉、频繁晕倒
抑郁的症状可能很“隐蔽”
很多人把抑郁理解为不开心,实际上,抑郁有时表现得并不是那么明显,有一些“隐蔽”的细节值得我们注意。
我接诊过一位初二的女孩,从小品学兼优,很受老师同学喜爱,最近一个月家长无意间发现孩子手臂有多条刀割样划痕,才带她到心理科就诊。询问病史时家长反映,孩子一切都挺好的,成绩也很优异,平时看起来没什么异样,挺开心的,他们也不明白为什么。
我仔细观察孩子,她长发遮面,戴着鸭舌帽,头一直低着,大热天全身捂得严严实实。妈妈在身边时她说话声音很低,后来妈妈去了诊室外,女孩才慢慢打开话匣子。
她说,自己平时学习压力很大,父母和老师要求很高,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都没有,最近几个月她总是心情很差,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不上学的时候不太愿意出门,和同学交流也变少了,吃饭没有胃口,睡不着觉,特别难过的时候会划自己的手臂来缓解情绪,但是太疼了,所以不敢划得太深。爸爸妈妈都很忙,平时陪伴也少,孩子怕给他们增加负担,一起的时候会假装很开心,可是一个人的时候就控制不住情绪,很崩溃……
还有一位刚上初中的男孩,家长说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孩子就总是身体不适,表现为头痛、头晕,有时会频繁出现晕倒,有一次甚至从妈妈的电瓶车上掉落,导致脸部受伤。妈妈带着他到当地医院就诊过多次,都没发现什么问题。后来,妈妈发现孩子的性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像以前那么爱说话了,只想一个人待在家里,整天抱着手机,还变得特别敏感,家人只要说他一句就会掉眼泪。
我单独对男孩进行了问诊,在聊天的过程中,男孩诉说爸爸在家管教很严格,事无巨细,有时一点小事做得不好,爸爸就会打自己巴掌,甚至拿刀自残,这让他觉得特别难过,甚至觉得爸爸这样做都是自己造成的;此外,妈妈总是问他,如果爸妈离婚了会选择和谁一起生活? 这让他特别不安,总是会担心父母离婚。以往在学校里,他为了能交到朋友,从来不会拒绝别人,但是帮别人太多,自己又实在力不从心,从五年级开始,他发现自己总是控制不住想哭,有时甚至觉得活着没有什么意思。
这两个孩子都被确诊为青少年抑郁,目前还在治疗中。
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抑郁
孩子有类似表现要关注
青少年抑郁的病因十分复杂,其患病是由遗传、环境以及遗传环境的交互作用共同导致,虽然遗传在抑郁的发病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不良的家庭环境、父母粗暴忽视的养育模式、高压的学习环境、个体心理弹性差等都可能会导致抑郁障碍的患病风险增高。
儿童青少年抑郁的主要表现包括情绪低落,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觉得自己高兴不起来,同时还会有很多的伴随症状,比如认知功能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反应速度变慢),负性的自我评价(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无望感(觉得未来没有希望),食欲下降,睡眠问题(入睡困难、早醒)及诸多躯体不适(胸闷、心慌、头晕、头痛等),严重者可出现自伤自杀的想法和行为。
当孩子出现上述症状时,作为家长可以做些什么?
首先,家长需要正确认识疾病,减少对疾病的病耻感,积极带孩子至儿童精神科和儿童心理科就诊,评估目前的情绪状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
其次,给孩子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减少家庭冲突,改善夫妻关系,改变既往一些不良的养育方式,减少打骂、指责、否定,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给予更多的理解、安慰和支持。
再次,积极和老师、学校沟通孩子目前的情绪状态,减轻学习压力和作业负担,并且请老师在校多给予鼓励和支持。
笔述专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心理科 高维佳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