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逋在孤山写的代表作 吴山上的“第一山”是米芾写的

来看看宋代书法家们与杭州的故事

2025-07-11

记者 潘卓盈 通讯员 张雪燕 吴义全

“书法尚意”是中国书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美学理念,强调书法创作应超越单纯的技术法度,追求精神意趣、个性表达和内在情感的抒发。它是对唐代“尚法”(注重法度严谨)书风的一种突破与发展,将书法提升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书法尚意”尤其以宋代书法为代表。

杭州自隋唐时期的名郡发展为五代吴越国都,至两宋时期更从“东南第一州”跃升为全国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一时期,杭州汇聚了大批文人雅士和书画艺术家,形成了浓厚的艺术创作氛围,就连皇帝、官宦也以翰墨为尚,使杭州成为引领全国书法艺术发展的重镇。

人称“梅妻鹤子”的林逋、“杭州老市长”苏东坡、写下“还我河山”的岳飞……他们的书法作品与杭州都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本期的杭州Discovery,内容是都市快报联合杭州市文史研究馆推出的“橙柿说史”栏目,让我们一起走进杭州市文史研究馆近期举办的“两宋书法”主题讲座,通过讲座内容实录,领略两宋杭州书法的独特魅力。

杭州籍书法家

林逋的代表作今年1月曾回到杭州

在宋代杭州籍书法家中,林逋、吴说都有佳作流传。

钱塘人林逋(967-1028),从小立志为学,饱读经书。宋景德年间,他曾游历汴、淮一带,后归隐于杭州西湖孤山一带,二十余年间以山为家,淡泊名利,喜赋诗作书,栽梅饲鹤。

林逋善行草书,风格清劲,超尘绝俗。其笔意清劲恬逸,布局疏朗闲阔,甚具韵致,传世墨迹有《自书诗卷》《二帖》《三君帖》等。林逋的《自书诗卷》,是林逋存世的唯一鸿篇巨制,为其代表作,现藏故宫博物院。今年1月,在浙江省博物馆展出的“观茶——茶文化精品文物展”中,这幅创作于杭州孤山的《自书诗卷》于千年后回到杭州,与今人相见。

见字如面。这幅作品章法布局疏朗有致,字体大小相宜秀活,给人以清新、静逸、脱俗之感,表现出独有的艺术气质和意韵,颇有瘦鹤孤高之趣。

“绍兴以来,杂书、游丝书,惟钱塘吴说。”这是宋高宗赵构在《翰墨志》中对吴说书法的评价。当年,吴说在九里松的牌坊上写了块匾,高宗皇帝去天竺进香礼佛,经过九里松时看见此匾,不以为然,同天竺和尚说,此匾看似一般,和尚紧接着说,能否请皇上赐一墨宝,高宗皇帝果然写了一块挂在上面。

后来,高宗皇帝几次去天竺进香,看到自己写的匾不如吴说的好,于是又命天竺和尚把自己写的匾摘下来,重新挂上吴说的匾。这段趣闻记载在陈晦《行都纪事》中。

寓居在杭的书法家

苏轼是书法革新派

宋代理学兴起,书法进入了“郁郁乎文哉”的时代。

治平二年(1065),54岁的蔡襄出任杭州知州。他勤政惠民,也寄情山水,吟诗赋词。蔡襄最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可谓宋代楷书第一人。《山堂帖》是蔡襄晚年的作品,笔法凝重沉稳,点画圆润姿媚。蔡襄一生于颜真卿书法研习最深,在其早、晚年的作品中最为明显。《山堂帖》正是蔡襄书法“归于淳淡婉美”的代表作。

苏轼的书法,早年学“二王”父子,中年致力于颜体,并吸收徐浩、杨凝式之长;又大胆参合己意,发扬革新精神。

苏轼曾为杭州通判,他与杭州有着深厚的感情,在杭州留下许多墨迹,著名的有《游虎跑泉诗帖》《次辩才韵诗帖》。

《表忠观碑》是苏轼身体力行实践“尚意”书风的佳作,也是他读书万卷、下笔有神的杰作。正如清代学者余懋檬所说:“苏文忠再官于杭,其翰墨传刻武林禹航者至多,辉映湖山,错落相照。若瑰玮独绝,尤极神妙,则以吴越武肃王祠堂碑为最。”可惜石碑早已损毁,仅存拓文,现在钱王祠内的“表忠观碑”是明代重刻的。

苏轼不但在书法创作上开启宋代“尚意”之书风,在书法理论上他虽然论述不多,但见解独到,对后学书者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他写道:“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名人墨迹与杭州

吴山上的“第一山”是米芾写的

南宋时期,大量非浙籍的书法家到杭州为官访学、谈书论艺。宋四家中的苏轼、米芾、蔡襄都曾为官或寓居杭州。书法家游历杭州带动了南北书风的交流与传播,促进了宋代杭州书法的飞速发展。

米芾之书,少学颜真卿,继学柳公权,再学欧阳询,后进入宣和内府遍观古人名迹,深得《兰亭》笔法和子敬笔意,尤工临摹,人称“集古字”。

据史料记载,米芾三十多岁时曾在杭州为官。米芾手书的《杭州龙井山方圆庵记》,由陶拯刊石,立碑于龙井。该碑书法是米芾“集古字”的典范之作。遗憾的是,原石已佚,今亦不存。

吴山上的“第一山”三个大字,虽不是米芾专门为吴山所题,但因其与杭州有关,且书法精妙,后人将其镌刻于此。

绍熙五年(1194)十月,理学家朱熹自杭州返闽归途中游览昙山,并留下《昙山题刻》,这是朱熹在杭州留下的唯一题名石刻。

朱熹自幼学习书法,曾先后临习钟、王、曹操、颜真卿等书帖,一生临池不辍。朱熹的书法与其学识修养相互融合。元代陶宗仪赞其,“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笔即沉着典雅”。《昙山题刻》用笔以中锋为主,提按有致,古朴典雅,书卷之气充溢于字里行间,堪称书法妙作。

名将墨迹

韩世忠为岳飞筑“翠微亭”

南宋绍兴年间,岳飞被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于风波亭,一时忠臣良将义愤填膺。韩世忠当着秦桧的面责问:“‘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结果被解除兵权。

韩世忠被解兵罢政后闭门谢客,自号清凉居士,常跨驴携酒,随带一二小童,纵游西湖,到冷泉亭盘桓。

一日,韩世忠登飞来峰,由峰名“飞来”想起故人岳飞,也联想起岳飞《池州翠微亭》诗:“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韩世忠便在冷泉亭附近,飞来峰半腰,筑“翠微亭”。其子韩彦直立有题记,书迹有拓本传世,但摩崖原迹已无踪迹可寻。“翠微亭”寄托了韩世忠对岳飞的深情厚谊,也使这两位抗金名将永垂不朽。

在岳王庙内,陈列着岳飞手书的三国诸葛亮《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碑。据岳飞自跋,此两表碑文书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那一年,岳飞率领岳家军路过南阳卧龙岗,拜谒诸葛武侯祠。岳飞挥书《出师表》,是通过笔墨,与诸葛武侯作一次心灵的对话,所以挥笔疾书,畅抒胸臆。书毕,意犹未尽,又在铺开的大纸上,用尽心力书写了“还我河山”四个大字。

《颂岳飞题跋》是文天祥题于岳飞《吊古战场文》碑上的跋文,此跋是文天祥怀着对岳飞人格和书品无限崇敬仰慕的心情写成的,字字独立而章法气韵连贯,点画挺劲精妙,笔法纯熟精致,神采美秀,面貌古雅可爱。

书法的文章写不完,而我们有幸在这些流传的笔墨中看到了杭州的文化根底。杭州地域所特有的精神,历数千年而不失,不仅体现在千余年历史积累而成的杭州书法作品之中,更体现在杭州书家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