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特别报道

深度访问浙江7个高考生家庭 今年是怎么填志愿的?

这周末忙疯了!有爸爸奋战到凌晨两三点

2025-06-29

一位杭州考生在研究志愿

记者 张娜 张宇璐 胡信昌

这两天,浙江有一大批家长特别忙。

因为今明两天,就要填报高考志愿了。

有的家长推掉所有应酬和活动,在家查院校和专业资料;有的家庭是全员作战,家里变成了“战场”,一大堆资料摊在书桌、餐桌上;还有的家长到处打电话,连小学同学都联系上了,就为了问一所山东的高校……

对于志愿填报的考虑与谋划,昨晚进入冲刺期,有位爸爸已经连续几天熬夜到凌晨两三点。

“时间不够用啊!80个志愿,那么多学校和专业,有些是我们熟悉的领域,日常见多了,还算知道具体情况。但有些专业和院校只能上网查,有学校有几个校区,所在城市都不一样,学科实力也差别很大。实在查不到的,就问身边的亲戚朋友。我因为援疆过两年,还有同学家长来问我新疆的学校怎么样。想要填好这些志愿,对我们家长来说,工作量实在太大了。”这位爸爸说。

选城市还是选学校?专业优先还是学校优先?选热门专业还是冷门专业?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考虑。昨天,快报记者采访了7组考生家庭,他们的高考分数、选考科目、感兴趣的领域各不相同,看一看他们今年的志愿填报思路。

除非能上985、211

否则能不出省,就不出省

口述:杭州某民办高中女生家长

高考分数:576分

选考科目:物理、化学、生物

说起学校和专业的选择,应该是从高一下选科就开始了。当时我就做过功课,选科是直接决定这个孩子能到哪个高度的。结合孩子的理科特长,我们最后选择物理、化学、生物学科,能够在同等分数条件下,拥有更多学校和专业选择。

在高考当中,孩子的发挥不错,加上这个选考组合,我们基本也拥有更多的可能性。我和女儿的目标都很一致,要留在省内,所以我们会优先选择在家门口、知名度比较高的省重点大学。

我感觉身边的杭州家长基本上都有这个共识,除非能上985、211大学,否则能不出省,就不出省。相对来说,省内学校的环境设施、寝室条件都更好。而且本地企业招人,也会优先考虑比较熟悉的学校。比如人事经理来自哪个大学,或者企业内本身就有一批来自这个大学的毕业生,并且表现不错,那么彼此之间也会更有共同语言,在招聘时会占一些优势。

根据女儿的位次号和“冲、稳、保”的原则,我们已经大致做好了一个志愿表格。冲的梯队,基本是省内的一些重点大学,有理工科类、师范类,也有医学类的大学。

孩子个人对于IT行业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我们不打算报软件工程、计算机类别的专业,而是选择了测控技术与仪器、食品质量与安全、药学、质量工程、标准化工程、智能制造方面的专业。

很多家长会考虑让孩子从事和自己就业方向相关的专业,将来自己能帮孩子带去一些资源。我个人认为,既然孩子已经选择了物化生这样的组合,就是为了专业选择面更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我们在专业的选择上,第一考虑的是孩子的喜好,第二则是看就业方向。所以在专业选择上,都是凭孩子的爱好,我们给予参考建议。

稳的梯队,我们选择的是嘉兴大学、浙大城市学院、浙江科技大学这些学校。这段时间我也在关注各种的志愿填报信息,我觉得家长在关注学校专业往年的录取位次号之外,也要去关注一些招生计划、专业设置的变化。比如浙江科技大学今年扩招了1000人,那么录取的机会相对应该也会更多一些。

保的梯队,则是一些省内二本公办大学了,填志愿还是一件需要精耕细作的事情,接下来我们还要好好再研究一下,希望能被理想学校和专业顺利录取。

别人眼里的冷门专业

我们是主动选择

口述:杭州某重高男生家长

高考分数:665分

选考科目:物理、化学、技术

帮孩子选专业这件事,我从去年就开始准备了。

去年高考时,我下载了一款高考志愿填报的App,就开始研究。我同学的孩子去年高考,结束后,我把他那本厚厚的招生计划书拿来看。功课做在前面,时间总是宽裕些。

前段时间,儿子报名参加了浙江大学的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选的是海洋专业。按照我们的高考成绩,被录取的可能性比较大。

在很多同学看来,海洋专业是冷门专业,无奈之选,但我们是主动选择。海洋是个垂直领域的专业,海洋发展是国家战略,未来的大趋势,现在各行各业都有AI+的发展趋势,这也是杭州的优势。儿子在研究生阶段,可以往水下机器人、新能源动力等方向选择,这样把传统行业和人工智能相结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我专门去官网了解海洋专业几位研究生导师的信息,有位教授就是搞水下机器人的,很专业很牛。我找来他的论文,看研究方向,也给儿子普及了一下海洋专业涉及的领域和内容,让他有更多了解。选择了海洋专业,本科毕业直接就业的不算多,研究生阶段有厉害的导师,那么孩子的发展自然也能更好些。

海洋专业是在紫金港读两年,舟山读两年。我们托朋友找了大四的师兄打听专业的情况,儿子问了很多问题,觉得挺好。

既然选了海洋,就营造热爱的氛围。我们家去过很多地方的海,舟山去过五六趟,宁波、青岛、厦门、深圳等,有些地方去过还不止一次,在三亚过了几次春节。这个暑假我们去北海。

从儿子开始上高中,我们家里对于选高校选专业就有了些考虑。凡是出去玩,总会到当地的大学走一下。比如去年在深圳玩了10天,就带儿子去看了南科大、深圳大学。去成都的时候,玩的行程之外,专门去了趟电子科技大学。

到高三后,学校里组织了大大小小五六次指导会,我都去了,有的是直接指导志愿填报,有的是三一、综评的介绍等。

我们填志愿的思路是,先锚定城市,再选择院校和专业,首要选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一些大型城市比如北京、成都、西安、武汉等也可以考虑。省会城市、枢纽城市的发展,未来也不会差。院校首选985、211高校,如果是一些专业类的学校,即便双非院校也可以接受。

专业方面,儿子先把不喜欢的专业方向剔除,有农学、医学、商科,喜欢理工科专业。专业要选学校里的强势专业,主要在A+、A和A-中选择,学科实力强。

我和爱人都是在土木行业工作,做设计的。自己待过的领域,比较清楚,儿子也看见我们的情况,所以不想学土木,我们做家长的也可以理解。

下转B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