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世界
酷暑天怎么降温?
巴黎有个“水空调”
酷暑天马上到了,小朋友们,夏天你们是不是常常用空调来降温?开着空调吃西瓜,估计是不少小朋友暑假在家的最舒服姿势。
你知道吗?在法国巴黎,他们居然用“水空调”在降温。在法国首都巴黎繁华时尚的第八区,一名路人看到一个井盖被掀开,露出螺旋阶梯时,很惊讶。
这段阶梯通向一个鲜为人知的地下网络——巴黎城市水冷网络。这是欧洲最大的城市水冷网络。自1991年以来,110公里长的地下管道纵横交错,12座冷却站从塞纳河抽水冷却后输送至全市867处地点,其中既有卢浮宫等知名地标,也有国家议会大楼等政府办公用地,还有百货商店、医院等更贴近民众日常生活的公共场所。
这项技术高效、环保,但并不新鲜。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位于美国纽约市的联合国总部就一直使用东河的水来降温。它的工作原理与区域供暖类似,只不过是将冷却水通过管道输送到城市建筑内,以吸收空气中的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目的。在现实中,落实这项技术需要复杂规划和大量建设项目,因此难以大范围推广。然而,在巴黎,面对日益频繁、凶猛的热浪,城市供冷网络近年发展迅速。
趣中国
清华学生为什么戴头套看演出?
最近,“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上引发关注。照片中,8名头戴监测设备的志愿者坐在新清华学堂的演出观众席。
清华大学揭秘说,这是国内首个真实剧场神经美学实验,通过高精度脑电设备同步捕捉观众在欣赏演出时的神经活动,助力脑机接口及解码算法的科研。
这场演出是舞剧《咏春》,头套则是便携式脑电图设备。清华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神经工程实验室主任高小榕介绍,实验室依托脑机接口技术,致力于从信号处理、硬件开发等维度推进神经美学这一前沿研究。演出前,团队招募了覆盖文、理、工科等不同专业背景的志愿者。工作人员提前为他们调试了设备,并在演出时同步采集多人脑电。“我们使用的设备均通过安全认证,仅用于无创数据采集,对志愿者的健康不会有任何影响,佩戴起来也比较舒适。所有数据也会匿名处理,确保隐私安全。”
剧场打造的沉浸式场域,让灯光、舞美、音效完美融合,构建了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审美空间。这种环境让团队能捕捉到观众最真实、最即时的神经审美反应。
趣生活
高考作文题中,
“第二次呼吸”是什么?
今年北京高考作文题中,提到的“第二次呼吸”“极点”,近日成为热词。这是什么意思?
事实上,如果你喜欢长跑的话,应该或多或少都经历过:跑步没多久就感觉跑不动了,在球场上狂奔两个来回就气喘吁吁……但通过调整节奏、降低强度、激发斗志,一段时间后身体会重新获得活力,迎来顺畅自如的“第二次呼吸”。
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在进行一定强度的运动时,开始阶段由于呼吸和循环系统等反应落后于肌肉的需求,为了快速供能,身体主要依赖无氧代谢,产生乳酸堆积,从而出现“极点”症状,即感觉呼吸困难、全身乏力等。继续坚持,身体将逐渐适应运动状态,氧供应不断增加,乳酸逐渐消除,上述不良反应会慢慢消解,身体将重新建立平衡,此时的状态就叫做“第二次呼吸”。
遇到难题,
大脑如何临场应变?
期末考试前后,大家会做大量模拟练习。你是不是有时会遇到一些复杂的难题,想了很久很久,终于想出来了,特别开心,那你知不知道遇到难题,我们的大脑在怎么工作?
人类大脑有个拿手好戏,那就是把大问题拆成小任务,再逐个攻克。但具体这些策略怎么运作?为了解开这一谜题,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设计了一个实验。他们请来约150位志愿者,请他们判断,一个看不见的小球,在一个迷宫中穿行,究竟走的是哪条路。小球每经过迷宫中的关键节点,就会发出一声“叮”,整个迷宫有4条可能路径,参与者要凭提示音的时间间隔来做出判断。
听起来像是在玩声音版走迷宫游戏,但其实这任务难得离谱。
这就像要同时在脑中演练4种可能走法,好比同时参与4场对话,没人能撑得住。但正因为没人能完美答对,科学家才能看清,他们到底是怎么一步步做决定的。换句话说,正是因为任务“超纲”,才逼得人们不得不见招拆招、灵活应对。科学家正是通过这种游戏,观察人脑是如何做出“还不错”的解答。
综合新华社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