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学们已经开启了暑假模式,假期中,有的同学会走亲访友,有的选择和家人一起外出旅行,也有的在家里阅读运动,度过一个轻松的暑假。
这些令你难忘的故事、风景你准备用什么方式记录下来?优秀的游记叙事文章怎么写才出彩?爱写作的狮子邀请了多位名师团老师为小记者带来暑假主题文章写作指导,希望能为大家解开写作思路。
“三招式”写好实践类活动
杭州市长青小学李秀群老师(杭州市教坛新秀、拱墅区运河学科带头人)
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暑假里,实践活动是我们锻炼能力、体验生活、培养能力最好的一种活动形式。我们在体验中将知识和技能与生活相连,提高了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要将这类实践活动用文字记录下来,我们可以怎么写呢?老师教你三招:首先,划分类型,明确重点;其次,细化过程,写出波澜;最后,点明感悟,迁移升华。
一、划分类型,明确重点
实践类的活动,同学们可以将它们分为合作体验类、参观游览类、阶段观察类。合作体验类的实践,可能是需要合作的,又或者是需要制作某样事物,完成某个任务,这类实践我们要侧重写活动过程中,活动是如何开展的,并且写清楚你和小伙伴是如何开展合作的,尤其要将突破困难的部分写详细;参观游览类的实践,我们则可以用路线为线索,将游览中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并重点介绍有感触的部分;阶段观察类的实践,如观察豆芽的生长变化、蜗牛的生活习性等,这就需要按照时间做好图文形式的观察记录,并挑选自己认为最有趣的一环,从不同角度或者使用比喻、拟人等手法详细说说自己的观察发现。
二、细化过程,写出波澜
一篇好文,详略得当才能够突出所要表达的重点,要做好这一点,有两个小技巧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一是放大细节写好过程,二是刻画好过程中的波澜。如何放大细节呢?就要明确这次活动中,所需要描写的重点画面,正面描写主要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刻画活动中人物的表现,同时也可以结合侧面描写刻画细节;或从“视、听、闻、触、感”等不同角度,适当运用联想想象、对比、比喻、拟人等手法,将参观游览、观察的画面和感受写得更细腻。
一个好故事,往往是一波三折的,讲好实践活动的波澜。例如我们可以在合作体验类的实践中,说说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困难是如何被一步步解决的,这个过程中把自己的心情变化通过内心独白的层层推进勾画清楚。那么主人公在故事中的内心波澜,体验到的情节波澜,也会带动着读者的心“波澜起伏”。
三、点明感悟,迁移升华
实践活动,往往是让人有所领悟和收获的,才会让人有落笔的冲动将它写下来。行文到最后,我们要点明自己在活动中所感悟的道理,获得的经验、知识,作为这次实践活动的总结。而这样的感悟或者收获,如果还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迁移到生活中更多事情的理解里,领悟就更为深刻了。
游记写作黄金三步法
杭州市竞舟小学蔡慧敏老师(杭州市教改之星、西湖区优秀教师、西湖区优秀班主任、西湖区教坛新秀)
暑假即将来临,游记习作任务也随之而来。很多同学写游记时常陷入流水账模式,如何让你的游记能在千篇一律的习作中脱颖而出?我想,如果你在游记的“开头”“中间”“结尾”环节,学着像拍电影一样开场,像侦探一样思考和细致观察,像诗人一样表达,那么肯定能让游记在有点“鲜味”之余,还能令人回味悠长。
开场:抓住眼球的电影式开场
1.感官冲击法
我们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将景点勾勒成立体场景。如:“动车已一溜烟地进站。鼻腔中开始涌动着花的芬芳、草的清香,远处,晚霞漫天,归航的渔船笛声是那么悠扬。”
2.时空折叠法
将现代元素与历史场景碰撞,往往能制造奇幻感。如:“当手机镜头对准碑林时,闪光灯惊醒了石刻上的龙鳞——那些被历代拓印磨光的凹痕,此刻正深深烙印进我的脑海。”
3.悬念制造法
通过制造前后不一致的矛盾,形成戏剧张力,让人急于一探究竟,如:“导游手册上半小时轻松登顶的承诺,在我看到近乎垂直的登山铁链时,碎成了一地谎话。”
中间:跳出框架的焕新式表达
1.求异式的内容挖掘
跳出写山就是“壮观”,写长江就是“绵延”的思维模式,我们可以换个视角来写,那么最平凡的风景也会裂变出惊人的能量。如“雄伟的土楼”可以赋予新视角:圆形土楼的回声效果被现代孩子开发成天然KTV,而曾经,它是用来预警土匪的——同样的物理现象,在不同时代扮演着完全不同的角色。
2.互动式的人景合一
人在景中,把景物拟人化,通过描写人与景的互动,建立情感联结,是能打动人的一大秘诀。如:“当我在莫高窟模仿壁画手势时,突然有束阳光穿透洞窟,正好照亮我伸展的指尖,就像千年前的画师在给我点赞。”
3.显微式的细节描摹
当我们用侦探的严谨观察加上艺术家的敏感表达,往往能让普通而平凡的事物呈现惊人的质感。如:“用手机微距拍沙滩,发现所谓的金沙其实是无数贝壳碎片,每片都带着海浪打磨出的彩虹光边,像被揉碎的迷你棱镜。”
结尾:制造震颤的诗意式结尾
1.哲理结晶法
可以将旅行中的收获和具体现象升华为人生感悟。如:“原来旅行最珍贵的不是我到过哪里,而是那些风景改变了我看待世界的焦距。”
2.器物回声法
可以用旅行中的小物件承载厚重回忆。如:“回家三周后,从鞋底抠出一粒敦煌的沙。它在我书桌上悄悄发芽——不是植物,而是每晚梦见鸣沙山时,脑海里的金色涟漪。”
3.画面聚焦法
可以定格旅游中最唯美的画面,营造隽永的意境。如:“暮色中的洱海,把最后一缕阳光酿成了蜂蜜,涂抹在归航的渔船上,引得那幅画面像蝴蝶,一直在我的记忆中款款而飞。”
把心灵的“小珍珠”串成项链
杭州市丹枫实验小学语文老师 于涵
亲爱的同学们,暑假的世界正向我们招手,读一本好书、看一部佳片,如同在心灵沙滩上捡拾一颗颗闪亮的小珍珠。如何把这些珍珠串成美丽的项链?我来给你提供几个小锦囊。
第一把钥匙:
找准那颗最亮的“珍珠”
不要试图记录下所有情节——那只是沙滩上所有的沙粒,要抓住感受最深的内容。读完《西游记》,与其泛泛谈师徒四人,不如聚焦在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的委屈与坚持;看完《长安三万里》,与其复述李白一生,不如专写他吟诵《将进酒》时那份激越与苍凉。找到那个让你心跳加速、眼眶发热或陷入沉思的瞬间,便是找到了你项链上最独特的那颗珍珠。
第二把钥匙:
把“喜欢”变成“为什么”
“好看”“感动”只是珍珠模糊的光芒,要让珍珠真正绽放光彩,就得追问:为什么?这恰恰是统编版教材五年级“推荐一本书”中要求“写出推荐理由”的深层用意。当你为《草房子》里桑桑生病而难过时,不妨追问:这难过里是否也藏着对生命韧性的敬畏?当《青铜葵花》中葵花的命运让你心酸时,不妨思考:这心酸是否源于对平凡个体在命运苦难面前的共情?试着把你的感觉凝练成一句话,比如:“桑桑的病让我明白,生命有时脆弱,但爱的陪伴却让它无比坚韧”——这颗珍珠便有了思想的灵魂。
第三把钥匙:
让“珍珠”照亮生活
最动人的项链,总能在不同光线下折射出新的光芒。统编版教材四年级学习《故事二则》时,曾引导我们“联系生活实际”。阅读、观影后的思想珍珠,也需让它映照我们真实的生活世界。读《爱的教育》里父亲的信,可想想父母对你默默关怀的细节;看《阿甘正传》中阿甘蜕变,不妨反思自己面对困难时是否也曾胆怯退缩,又该如何鼓起勇气?让书中光影与现实生命交织,你的珍珠便不再孤单,而成为联结心灵与世界的虹桥。读书观影时,随手在便笺上记下瞬间的“心动时刻”与“疑问泡泡”,合上书或离开影院,立刻用一句话概括最强烈的感受或想法。问问自己:这个人物或情节,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谁?哪件事?
同学们,每一次阅读、观影都是一次心灵旅行。这个暑假,当你遇见那些让你心头一颤、眼睛一亮、思绪万千的时刻——记得停下来,轻轻拾起这颗珍珠,问问它为何闪亮,再想想它如何映照出你真实世界的某个角落。当你用“感受之线”将思考的珍珠与生活联结,文字便不再是作业,而是心灵在故事世界里寻宝后,捧出的那条属于你自己的、熠熠生辉的珍宝项链。
本版主持 钱慧 郭婧 黄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