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湖区
记者 刘抗
近日,80岁的施大伯打进85100000热线,表扬杭州的人行道:杭州对人行道进行了改造,取消了台阶,把缓坡改得十分科学、美观。这真是方便行人、保护老人(尤其是残疾人)的大实事。
施大伯住在西湖区留下街道和家园御园,他表扬的这条路,正是“家门口”的杨梅山路。
和家园御园依山而建,杨梅山路是小区门前的一条主干道,绿树成荫。“我们先在这条路上走一走。”5月20日中午,施大伯带着我在杨梅山路走了一遍。
杨梅山路的机动车道和人行步道分离,人行步道由大理石砌成,挨着绿化带,比车道高出10多厘米,到了小区门口和斑马线,人行道便会有一个缓和的弧度。
“这就是我要表扬的呀!”施大伯指着这个弧度说。
施大伯在和家园御园住了15年,已经数不清在杨梅山路上走了多少遍了,“每天上午,我会绕着小区走上一圈,一个小时左右,七八千步。杨梅山路上的树,我都熟”。
为什么要在路延伸至小区门口和斑马线的地方留出弧度?
“和家园北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300多人,人行道设计要尽量方便他们行走,坡度要渐进变缓,走路不打滑,方便儿童推车。在适当的地方做一些下沉式的微调整,尽可能不破坏原有的结构,既经济,又不失美观。”和家园北社区党委书记兼主任俞佳介绍,她是土生土长的和家园人,也在杨梅山路上“走了36年”。
杨梅山路全长2公里左右,串起5所学校,每一次微改造,都关系着“一老一小”的出行安全。
“我现在走着这条路,脚下踏实。一个城市的温暖,全藏在细节里。”施大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