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来敲门 10位杭州人的“小确幸”

2025-05-22

①罗麟儿(右1) ②张蓓蓓 ③方婵 ④刘奶奶

记者 殷军领 凌姝文 濮小燕 王青 朱振辉

通讯员 李伟君 杨云飞 杨彩彩 桂慧君 吴杭园

从1994年开始,杭州市政府每年推出民生实事项目,至今已有31年。

31年,300多件民生实事,近千个子项目。从早期的“改善早点供应”,到“天目山路68号、庆丰新村等易涝地区改造”;从“西湖免费开放”到公交车“礼让行人”,从“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到“老旧小区改造”“加装电梯”……

一桩桩一件件,见证了杭州城市发展变化,稳稳托举起市民幸福生活。

今年市两会召开前夕,都市快报、橙柿互动派出10路记者,跟着过去一年的十件民生实事,跑遍城市各个角落,走进市民群众家中,实地探访那些改变生活的民生细节,聊聊家门口的幸福小事。

1

“幸福助老”在杭州——

新增老年助餐服务点227个 牵头单位:市民政局

81岁“吃客”罗麟儿:

这家幸福小餐桌

太了解我们老年人了

很会探索美食的人,用杭州话来说,叫“吃客”。

81岁的罗麟儿是一名地道的吃客,她吃过的饭馆子不胜枚举,但走进心里的就那么几家,其中一家是社区里的幸福小餐桌。

罗麟儿说,这家幸福小餐桌位于上城区天杭社区,有三项助餐服务:“一碗阳春面”、共享餐桌、定制助餐,“太了解我们老年人了”。

“一碗阳春面”是面向社区户籍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快递、外卖小哥等新就业群体,推出的1元面条。可选阳春面或葱油拌面。

共享餐桌是一套3人拼餐制,拼餐成功后由小餐桌采买、制作,收费在材料成本的基础上加收10元服务费。

定制助餐是上门烹饪,按照50元/小时收钱。

罗麟儿、郦家英、吴敏君三位“小姐妹”在幸福小餐桌吃团餐,每人三菜一汤,有糖醋里脊、千张包、小青菜、鱼汤,各自付了25元。

“我们是前一天报的名,现场登记每个人的联系方式、口味偏好、身体状况,刚好凑满三个人,第二天中午就能过去吃。”郦家英说。

80岁的吴敏君有糖尿病:“像我们这种常来的顾客,这里都晓得我们的口味,不会给我加糖,而且做的菜也少盐少油,很适合老年人。”

2

“弱有众扶”在杭州——

实施孤独症儿童康复救助680人,新增残疾人就业1000人 牵头单位:市残联

心智障碍青年张蓓蓓:

我能自己赚钱了,我要给妈妈买个蛋糕

“您好,欢迎来到缤纷未来社区,我是这里的工作人员张蓓蓓。”在缤纷未来社区,每次有居民来访,胸前挂着“图书管理员”工作牌的“心青年”张蓓蓓都会热情地向对方介绍自己,为大家提供咨询服务和指引。

蓓蓓患有心智障碍,通过面试评估,加入海亮融爱就业服务中心与爱德基金会启动的“社区星同事项目”,开始社区实习工作。实习中,跟岗老师发现蓓蓓在专业指导下,能很快掌握社区各项服务工作。

实习结束后,在就业服务中心与爱德基金会的推动下,缤纷未来社区正式接纳蓓蓓成了“社区公益性岗位”的一员。

蓓蓓也完成了自己的小心愿:“我能自己赚钱了,我要给妈妈买个蛋糕。”

3

“春雨计划”在杭州——

推出“青荷驿站”房源500套(间) 牵头单位:市住保房管局、市人力社保局

来杭找工作大学生方婵:

原以为不用付住宿费,水电费总要,没想到也不用

方婵与杭州的缘分源自一条关于“青荷驿站”的网络消息,她说:“如果没有免费住7天的诱惑,不会有来杭州的勇气。”

去年10月,身在安徽的方婵在招聘网站上投递了杭州顺丰中心的运营岗。接到面试电话,方婵喜忧参半,开始计算成本:“面试不一定能成功,但这么一趟要火车票、住宿费、餐饮,加起来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犹豫不决的方婵搜索“杭州找工作”“住宿”等关键词,偶然发现不少人发布“青荷驿站”“免费7天住宿”的帖子。根据发布内容,她找到了离顺丰中心最近的瓜山未来社区青荷驿站,申请第二天就收到审核通过的信息。

来到青荷驿站,方婵看到大厅有休息区、吧台、共享厨房,坐着不少和她一样来杭州找工作的年轻人,悬着的心一下子安定下来。走进房间,她看到装修很精致,配套齐全,甚至沙发、牙刷、毛巾、纸巾也应有尽有。

“我原以为不用付住宿费,水电费总要付一下,没想到也不用。”方婵说,想起在青荷驿站的7天,像打了鸡血一样:“杭州这么好,我一定要想尽办法留下来。”很快,方婵如愿入职顺丰中心,开启了她在杭州的逐梦之旅。

4

“美好家园”在杭州——

推进老旧小区 住宅电梯加装1000台 牵头单位:市住保房管局

大营盘小区80岁刘奶奶:

这里永远是我的家了

80岁的刘奶奶,曾为了上下楼伤透了脑筋。

6楼,103级台阶,对于一个中风老人而言,难度可想而知。为了去医院看病,只能隔三岔五打电话请家政服务上门背着上下楼,一趟200元。

久而久之,一提起出门,刘奶奶便打起退堂鼓,想过置换一套低楼层的房子,但找到称心如意的房子谈何容易,加装电梯也不知等到何时。

大营盘小区建成已逾20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260余人。和许多老旧小区面临的问题类似,老年人因为腿脚不便或者身体欠佳,成了“悬空老人”,加装电梯成了他们的迫切需求。

正在刘奶奶一筹莫展之际,小区在街道、社区的帮助下成立了加梯帮帮团。浙大御跸社区公共服务站原站长、加梯帮帮团团长郑红亚说,经帮帮团协调,刘奶奶所在的单元第一个加梯成功。

有了电梯,刘奶奶出门的时间更多了。“她(刘奶奶)原本不太会讲话的,那天见到我,突然间一字一顿说了句,‘这里永远是我的家了’,听到真的是……”说着,郑红亚眼里闪着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