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有我·我的运河我的家”现场作文

枕着运河长大的塘栖伢儿写下眼中的它

2025-05-18

记者 张宇璐

今年4月,都市快报联合拱墅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面向全市中小学生,以及全国成人,发起“运河有我·我的运河我的家”征文研学活动。我们走进杭州市各城区中小学,发起现场作文大赛,请同学们写下自己和运河的故事。

京杭大运河绵延3000余里,串起了南北,也穿行过不少城市和古镇。塘栖镇,就是其中一个因水而兴的江南名镇。而对于在这里出生、长大的孩子来说,它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母亲河,更是刻进生命里的精神原乡。

杭州市临平区塘栖第二小学位于古运河南端,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百年老校。以“水”文化精髓为主题,学校开展了“润心”德育系列主题活动,比如“运河文化研学”系列活动:运河寻迹、古镇行摄、非遗传承、水乡研学等,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传承运河文化。

前段时间,塘栖二小的四到六年级学生进行了“运河有我·我的运河我的家”现场作文比赛,400多名学生写下了自己眼中的运河。

运河文化的浸润

从孩子们的笔端自然流淌

运河滋养的灵气,跃动在孩子们的文字间。在审稿过程中,很多孩子的表达都令人眼前一亮。5月正值枇杷成熟的季节,403班的王展鹏同学说:“下雨时,水汽就带着枇杷香,落在青石板路上。”

405班的周舒彧写道:“我的家,嵌在京杭大运河蜿蜒的臂弯里。推开窗,就能看见广济桥弓着背,将两岸的光阴连在一起;一出门,脚边就沾着运河水漫上来的湿润,连呼吸里都飘着枇杷树的清香。”

这里的人伴着运河而生,运河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403班的郑宇欢同学的小诗写道:“运河好像一吨水打翻了/到处是水/乱的风里有水/下的雨里有水/流的水里有水/阳光下也有水。”

运河边的生活简单而幸福,604班的徐欣悦记录了某个平凡而生动的一天:

每当走在运河边,都会有许多惊喜。划船的老爷爷在为运河清理,只要运河上面有垃圾,就跟小鸟一样,轻飘飘地划过去了。晨光似乎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只要微微一照,水面如镜子般透亮、明净。但有时太阳也很不听话,突然就开始下雨,雨滴在运河上,有一种说不出的意境,像是音乐课上的小精灵,每一滴就像一个音符,在安静的氛围中为运河中的鱼、鸟伴奏,滴答滴答的。

在这种氛围中小鸟也想出来动一动,这时,雨刚好停了,运河也恢复了平静,从运河的倒影来看,似乎是彩虹出来了,水面虽然没有了滴答滴答的音乐,但是又拥有了不一样的意境。运河边的房子,在夕阳和彩虹的照耀下,又构成一个绝美的时刻,古老的房子也为犹如画中世界的大运河增添了一些不一样的滋味。

三代人眼中的运河

将大运河的变迁娓娓道来

很多孩子的笔下,还提到了运河上的明珠:广济桥。作为古运河上唯一大跨度的七孔石拱桥,它枕着运河,伴随着一代代塘栖人的成长。

605班的赵雅琦同学写道:“广济桥是我求学路上最真实的伙伴。熹微晨光中,七孔桥披着露水,缀成珠衫。青石板上的坑洼迎着晨霞宛如散落一地的碎月光。那被车轮弄出深痕的沟槽里,总游动着鱼鳞般的水纹。桥栏上的石狮子,被世代手掌摩挲得温润如玉,残缺的耳尖与断尾处沉淀着百年风霜,它们凝视运河的姿态,恰似爷爷讲述往事时的目光。”

在同学们的文字中,我们还惊喜地发现,很多同学都进一步关注到了大运河的环境状况。502班的曹诗妍同学,从奶奶、爸爸、自己三代人眼中的运河,将大运河的变迁过程娓娓道来,在她眼中,运河不仅是一道自然风光,更是哺育一代代人成长的最美风景:

从前的大运河我并不了解,对它的印象,都来自奶奶的回忆。每每谈起运河,奶奶总爱念叨:她小时候啊,运河的水既清澈又甘甜。喝的水、淘米的水、洗衣服的水、灌溉的水啊,那都是大运河的水。

可好景不长,到了爸爸那一辈,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好物件一天比一天多。可是,大运河却变了:河水里的动植物几乎绝迹,只剩下成片成片的浮游植物。那些靠河吃河的岁月一去不复返,人们开始自食破坏环境的恶果。

幸好,大运河是许多人心尖上的宠儿,爸爸告诉我,后来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运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运河边排污水的工厂关门了,河两岸的垃圾站全部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整齐的柳树,河道里放置了许多净化河水的装置,总有人乘着小木船在打捞河里的废物。爸爸爱在晚饭后,带着妈妈和年幼的我在运河边静静散步。那消逝的风景又回来了!

大运河,流经半个中国,流淌向我的家乡。它已经和广济桥一起,成了塘栖人的金名片,成了我眼中一道流淌向远方的亮丽风景线,它也将伴我成长,正如它之于奶奶和爸爸那样,流淌进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