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这所学校“霸榜”教坛新秀 为什么他们师资这么强?怎么做到的?

作为金华民办教育标杆 他们要打造全省一流名校底气在哪里?

2025-05-15

全国劳模、特级教师、荣光学校校长徐锦生与学生击掌

5位教师获评婺城区教坛新秀

记者 杨法礼 通讯员 傅善宇 申盼路

近日,金华市婺城区第十届中小学教坛新秀评选结果公布,金华市荣光学校5位教师在全区60余所学校、99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本届获奖比例最高的学校之一。这所创办仅13年的民办学校,如何打造出一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其教师培养体系又有哪些独到之处?

新秀“井喷”,多学科全面开花

走进荣光学校的美术专用教室,阳光洒落,康利微老师正俯身指导学生绘画,轻声提醒“线条要有呼吸感”。墙上学生作品虽技法稚嫩,却充满想象力。康老师秉持“生命自觉”教学理念,希望借艺术让学生理解文化审美差异,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她也因此获评本届婺城区教坛新秀。

在科学实验室,刚获评区教坛新秀的周静丹老师正带领四年级学生进行“水的表面张力”实验。孩子们围在实验台前,小心翼翼投放回形针,当纪录被刷新时欢呼雀跃,周老师适时引导他们继续观察。这种生动有趣的课堂,正是她“用实践点燃好奇心”教学理念的体现。

数学教师张金雪秉持“让数学回归本质”,注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抽象能力。她的课堂以严谨推理为基石,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思维分析、语言表达。“我希望学生理解数学背后的逻辑,而非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数学竞赛中屡获佳绩。

音乐教师王建萌独创 “节奏游戏教学法”,让乐理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每个孩子都有音乐天赋,教师要唤醒它。”在他指导下,学校合唱团连续三年获市级比赛一等奖。

语文教师许佳丽的“书香教室”内,书架上绘本、名著、科普读物分类摆放,墙上贴满读书笔记。“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 她常组织读书分享会,提升学生表达能力。

此次获奖的5位教师来自语文、数学、科学、音乐、美术五大学科,实现小学、初中学段全覆盖。婺城区教育局教研室相关负责人评价,这充分说明学校教师培养体系科学完善,教研氛围浓厚。

透过数字看师资

在校长办公室,记者见到了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劳模、浙江省功勋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徐锦生。他虽行政事务繁忙,仍坚持每周至少听评课4节。“这是了解教学一线的最好方式。”徐锦生校长说。

荣光学校教师队伍呈金字塔式梯队:领军层有以徐锦生校长为代表的3位特级教师和名校长;骨干层是36位省市区级教坛新秀、教改之星;新锐层实现100%覆盖的校级骨干教师。

该校教师团队构成多元:20位30年以上教龄的资深教师,深耕一线,融合现代教育技术;24名研究生学历教师与5名海归人才,注入国际化视野;还引进奥运冠军李杰、词曲作家陈越等特殊人才担任特聘教师,拓展课程创新边界。

近三年,学校通过创建 “三有课堂”、实施 “教学五认真”、采取“一课十磨”教研模式以及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深度研磨,教学成果丰硕。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潘可可展示数据:教师获国家级奖项26项、省级23项;学生获国家级奖项66人次、省级102人次;出版专著1 部,发表论文109篇;中考重高上线率和普高率都站在金华市区第一方阵。

培养机制:三大工程助力成长

一组组数据背后是一批优秀教师努力成果的具象化,这么一大批优秀教师是如何成长起来的?“主要得益于我们‘三大工程’的培养机制。”

A.青蓝工程:五年成长路线图

青年教师穆媛媛的成长颇具代表性。2015年入职后,她参加新教师特训营,加入名师工作室。“从课堂管理到教学设计,培训很实用。”如今成为教学骨干的她感慨,在荣光的9个月是教师生涯成长最快、收获最多的时光。

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叶茜介绍了“五年成长规划”:第一年教学基本功过关;第三年形成教学特色;第五年成为学科骨干。每位新教师配备学科和班主任两位导师,导师每周至少听课1节,徒弟每周至少听课2节。

B.教研创新:课题驱动发展

科学教研组的周静丹展示的课题研究档案,详细记载着实验数

据、课堂观察和学生反馈。“我们组研究‘项目式学习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积累了大量课例。”

学校秉持“一项课题就是一个培训班”的理念,实施“科研课题带动策略”,开展 “五个一工程”:每学期一堂研究课;每人一篇教学论文;每月参加一次实验例会;每周摘录一条教改信息;每天记录一则教学随笔。其中,徐锦生校长领衔的项目学习课题研究成果获浙江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浙江省人民政府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C.成长支持:专项资金保障

近三年,学校教师培训专项支出每年不少于100万元。资金主要用于教师外出培训(45%)、专家讲座(30%)、教学竞赛(15%)、国际交流(10%) 。学校形成“请进来”与“走出去” 双向赋能的教师成长生态,邀请王文湛、魏书生、陈锁明、李政涛、方展画、刘力、李伟健、周跃良、张振新、肖川、吴惠强等教育大咖开设讲座,组织教师到北京、湖南等地高校研修,构建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闭环。

教学特色:小班化与个性化并举

走进三年级教室,记者发现每个班学生都不超过28人,师生比为1∶8。“小班化教学能关注到每个孩子的学习状态。”语文教师许佳丽展示班

级 “个性化学情档案”,详细记录学生兴趣特长、学习风格和发展建议。

学校的“动态学情分析系统”通过采集课堂表现、作业质量、测评数据等信息,自动生成学习诊断报告。如发现学生在几何方面较弱,系统会推荐相应微课和练习题。首届毕业生陈锦琳就受益于此系统,被发现科技创新潜能后,学校为其配备科学导师,定制培养方案,当年的中考成绩在金华市遥遥领先。

育人成效:全面发展结硕果

记者走访当日的下午四点,校园开始热闹起来。射击馆里,奥运冠军李杰正在指导校队训练;游泳馆中,学生们在专业教练指导下练习泳姿;音乐教室里,民乐团正在排练新曲目……

近年来,荣光学校培养出乒乓球国家一级运动员6名,校舞蹈队原创作品亮相省运会闭幕式,美术社团作品多次在省级展览中获奖,初中部多名学生在金华市信息素养大赛、师生信创技术应用创新大赛等重量级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其中,周祉延同学在“学宪法 讲宪法”素养竞赛中荣获金华市特等奖、省三等奖。

学校课程表显示,学校开设了100多门选修课,包括机器人、无人机、陶艺、户外生存等。四年级小王同学同时选修了编程和婺剧课,“周三下午最期待,可以学编程又可以唱戏”。

从青蓝工程到课题研究,从专项资金支持到个性化培养,学校为教师搭建了多元成长通道。荣光学校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投入力度和创新举措,可以说是用心用情用力,正如采访中一位教师所说:“在这里,每位教师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师资强,学校兴。”作为金华民办教育的标杆,荣光学校“正朝着全省一流名校迈进”,底气来源于——“学校为了教师发展会全力以赴,老师为了学生成长会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