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劲松教授在印尼最大的教学医院——西普托·曼贡库苏莫将军医院(RSCM)进行手术演示。

蒋劲松教授在印尼泗水当地最负盛名的Airlangga University附属医院做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治疗中国现状和展望的学术汇报

蒋劲松教授为印尼当地医生做现场手术模拟演练,尽可能把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治疗技术手把手教给更多当地年轻医生。
记者 张慧丽 金晶 通讯员 杨陶玉 史俊
受印度尼西亚血管外科协会邀请,4月28日-30日,浙江省人民医院副院长、血管外科学科带头人蒋劲松教授赶赴印尼,参加由印尼多家医院举办的为期三天的静脉曲张射频消融研讨会——现场手术及病例分享活动。
三天里,蒋劲松教授行程满满,前往印尼泗水及雅加达两座城市内最具规模的三家医院,进行四场学术讲座,和印尼医生分享交流静脉曲张微创手术最新理念、手术技巧及个人心得体会,同时开展五台手术演示,并手把手教导当地医生完成手术。
在印尼分享交流期间有什么感受?我们和蒋劲松教授聊了聊。
印尼全国血管外科专科医生约120人
静脉曲张微创手术比例仅占5%
技术水平是最大的短板
“随着技术的进步,静脉曲张手术已经进入微创阶段,尤其是射频闭合技术。它的优势非常明显,切口美观、安全、患者痛苦少、住院时间缩短,有的甚至可以做日间手术。”蒋劲松教授提到,目前在我国,大规模的血管外科中心都已普及了静脉曲张微创治疗技术,而在印尼,静脉曲张的微创治疗手术刚起步,整个国家的静脉曲张微创手术比例仅为5%,血管外科专科医生也只有120人左右。
与印尼医生深入交流后,蒋劲松教授发现,当地关于静脉曲张微创治疗的理念并不落后,差距主要在于技术的熟练程度及操作的规范性。
蒋劲松教授记得,在泗水最负盛名的Airlangga University附属医院对当地医生进行手术指导时,他纠正了一个细节上的错误——肿胀液注射。
肿胀液主要由生理盐水和少量局麻药物混合配制而成,静脉曲张射频消融术中,通常需要在大隐静脉主干周围注射肿胀液,每5厘米的长度范围注射10-20毫升。肿胀液的主要作用包括局部麻醉、减少术中出血、隔开大隐静脉与周围组织,防止消融热量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将大隐静脉压瘪,使其紧贴消融导管,从而加强消融效果等。
“肿胀液注射的正确方向应该是由下往上,而泗水当地医生却是从上往下,这可能导致肿胀液对血管的保护力减弱,同时,消融效果也会变差。可以想象,如果这座城市最大的医院就是这么操作的,由下级医院前来进修的医生大概率也会沿用这种错误的方式。”
蒋劲松教授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手术越做越多,当地医生在静脉曲张的微创治疗方面总会变得熟练起来,并逐渐累积经验,“但是,最重要的前提是贯彻正确的理念,形成操作规范,如果‘地基’打歪了,做得再多也做不好”。
“这次能够作为中国血管外科医生的代表,将中国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理念带去印尼,我感到非常荣幸。在和当地医生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告诉我,当地人尤其是经济条件较好的人群,需要做手术时,往往会选择前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患者外流很大。希望随着未来当地医生静脉曲张微创技术水平的提升,这一领域患者外流的情况能逐渐改善。”
离开印尼前,蒋劲松教授与当地相关负责人就双方学科建设以及派遣印尼当地专科医师来浙江省人民医院进修等事宜进行了深入、真诚、愉快的交流,并达成初步共识。
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手术离不开超声技术
专程赶赴美国学习
蒋劲松教授介绍,目前,我国规模较大的血管外科中心均已普及了静脉曲张微创治疗技术,最主流的是射频腔内热消融闭合术,主要是通过一根射频导管进入大隐静脉,通过发射射频能量,持续产生热量,精准闭合大隐静脉血管。以浙江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为例,微创静脉曲张手术已经开展了10年,2024年静脉曲张手术量超4000台,其中微创占比95%,静脉曲张微创治疗量全国领先。
“从2015年中国引进静脉曲张微创技术至今其实也不过10年,这些年里,技术发展很迅速。”
回忆当初,2015年,为了更好地学习相关技术,蒋劲松教授专门赶赴美国学习。静脉曲张微创手术必须借助超声,首先是术前评估,静脉曲张返流的源头在哪里?血管走向如何?然后是术中操作,始终需要超声引导。最后是术后效果评估。每一个阶段都依赖血管的超声技术。“当初,我咨询了国内很多超声领域的医生,几乎没人做这一块工作。”
蒋劲松教授提到,静脉曲张的传统手术需要在腹股沟处开一个口子,然后用抽剥器把大腿段的大隐静脉主干抽出,老百姓形象地形容为“抽筋”。“虽然不是‘抽筋’,但传统的手术方式确实创伤大,疼痛感也强烈,术后起码住院7-10天。”
因此,对于蒋劲松教授来说,在美国学习时第一次看到患者进行日间手术,做完就出院,是“完全颠覆以往认知”的,也更加坚定了他要学好这项技术的决心。
从美国学习归来,蒋劲松教授很快带领团队开展静脉曲张微创手术,浙江省人民医院也成为国内最早一批开展静脉曲张微创手术的医院。
2018年开始
静脉曲张微创手术治疗发展迅速
蒋劲松教授记得,全院第一例静脉曲张微创手术开展于2016年,患者是一名男性教师,诊断为C4期,左腿“蚯蚓腿”明显,还伴随着瘙痒,皮肤表面有明显的色素沉着。
“当时,我们把传统抽剥手术和微创射频消融术各方面的差异和共同点都解释得非常清楚,由患者自行选择。”蒋劲松教授坦言,微创在当时毕竟是一项新技术,这也是第一例患者,团队在术前还是有些压力的,只能事无巨细,把方方面面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考虑到,并准备好预案。
很幸运,这次手术非常顺利。“我记得术后第二天这位患者出院时,同病房的其他患者既震惊又羡慕,拉着我说原来解决同样的问题还能有这么立竿见影的效果。”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过程。开展静脉曲张微创治疗的头几年,选择这种方式的患者并不多,直到2018年,血管外科全年下肢静脉曲张手术总量1850台,微创手术正好达1000台,手术量第一次超过传统手术。“开科之初,我们就提出了‘创新引领,静脉先行’的理念,如今,静脉相关手术量占到科室总手术量的3/4,其中又以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手术为主。”
对患者来说,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美观(传统手术疤痕甚至可能达到10厘米,微创疤痕仅为米粒大小)、住院时间短的优点,可局麻下操作,甚至能做到当日手术当日出院。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近两年来国产器械的不断上市,不再只能依靠进口器械,手术带来的经济负担也大幅下降。
先进技术持续输出
促进静脉曲张微创治疗水平同质化发展
近10年,国内静脉曲张微创治疗发展的确十分迅速,可也不得不承认,由于地域、经济等各方面限制,发展情况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全国静脉曲张微创手术总体比例不到30%。因此,由先进地区带动欠发展地区,推动整体水平的提升非常重要,这也是我们应当主动承担的社会责任。”蒋劲松教授说。
为此,浙江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在技术输出方面持续发力:作为全国静脉曲张学组组长,蒋劲松教授每年都会在相关学术会议上推广微创技术;科室骨干定期下基层,前往下级医院进行学术讲座和手术演示;科室接收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医生前来进修,进修医生数量超过本院医生数量已成为常态;此外,科室组织的专科学习班非常受欢迎,每月举办一期,全年12期,每期学员不超过20人,通过理论+实操的系统化“手把手”教学,学员受益良多,很多从培训班回到当地的医生已经独当一面,把技术继续教授给更多当地医生,惠及广大患者。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