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儿童医疗辅导师吴小花正在为患儿进行心理预备的角色扮演
记者 俞茜茜 通讯员 祝姚玲
今天是5·12国际护士节。儿科护士面对的群体是孩子,在护理工作中需要更多爱心、耐心和细心,传递人文关怀,用心呵护每一位患儿。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以下简称“浙大儿院”)护理团队以“专业赋能服务,人文温暖生命”为驱动,在儿童医疗人文关怀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实践,这群“白衣天使”用专业与温情守护患儿健康,为患儿家庭点亮希望。
精准护理:
破解儿童化疗呕吐难题
在浙大儿院神经外科病房里,住着不少颅内肿瘤的患儿。这部分患儿手术后通常需要接受化疗,但化疗的副反应会导致恶心呕吐,这是困扰很多患儿和家长的“拦路虎”。
家长陪同患儿化疗时,一般都会带上脸盆,呕吐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导致患儿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甚至因此中断化疗,影响肿瘤治疗的进程。
为破解这一难题,浙大儿院神经外科、肿瘤外科及血液科护理团队联合率先研发出国内首个《儿童化疗相关恶心呕吐(CINV)高危因素预测量表》,通过年龄、情绪、化疗方案、既往呕吐史等8项核心指标,明确了CINV经历史、肥胖、有负性情绪、睡眠时间不足、实体肿瘤、化疗周期≥3次是发生CINV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一突破使医护人员能在化疗前识别呕吐高危患儿,为精准干预赢得黄金时间。
浙大儿院神经外科护士长虞露艳介绍,“基于预测结果及患儿居家延迟性的CINV发生情况,我们建立了精准的药物阶梯干预方案和多学科联合的非药物干预方案。”
非药物干预方案包括:通过空气净化、声控监测等环境管理,为化疗患儿提供舒适的治疗空间;通过个性化就餐时间和配餐方案,提供营养支持;化疗前中医穴位贴敷治疗、精油芳香治疗;心理疗护、趣味运动和同伴支持等,增强耐受力,降低机体对化疗药物引起的敏感性,降低CINV发生率。
虞露艳说,该方案实施后,CINV发生率下降65.63%,患儿化疗耐受性显著提升。现在,病房里的患儿很少因化疗发生严重呕吐,也不再有患儿因为严重呕吐而中断化疗。
依托智慧医疗系统,医院构建了CINV全程化管理系统,实时采集呕吐频率、伴随症状等多项生理数据,系统智能推送止吐药调整方案及非药物干预时机;向家长端提供症状自评工具和居家照护课程,指导患儿家庭离院后的居家护理。
通过“精准预测-分层干预-智慧管理”的CINV创新护理模式,护理团队已帮助近千位“小战士”顺利完成化疗征程。2024年,神经外科和肿瘤外科获批“浙江省肿瘤规范化无呕示范病房”,也是全国首家儿童无呕示范病房。
家庭共育:
重塑新生儿照护模式
出生才6天的宝宝,因黄疸值超标,来到浙大儿院住院治疗。一想到要和宝宝分开那么久,妈妈万分不舍。得知医院有专门的新生儿家庭陪护病房,宝宝可以与妈妈不分离,在床边进行新生儿光疗治疗,妈妈放下心来。此外,几乎所有的治疗与护理都在床边进行,妈妈可以继续母乳喂养,如果有母乳喂养问题,护士可以全程指导,还会指导新手爸妈学习育儿知识及技能,如脐部护理、臀部护理、新生儿沐浴及抚触、新生儿智护训练等。
新生儿科护士长俞君介绍,在国家“健康中国2030”战略引导下,浙大儿院始终以提升儿童医疗服务质量为核心,不断探索人文关怀与医疗技术的深度融合。2021年9月21日,随着5间新生儿家庭陪护病房的正式启用,浙大儿院在构建“医患共育”型新生儿照护模式上开创了省内家庭参与式医疗护理的先河。5间家庭陪护病房供不应求,2022年12月6日又增加了17间,目前共计22张床位。
在新生儿家庭陪护病房中,突破传统新生儿科管理模式,实现“三位一体”照护体系,涵盖24小时动态医疗照护、标准系统化培养家长技能、心理疏导支持,通过专业医护团队与家长及整个家庭之间紧密合作,建立了完整的“院内—家庭”连续性照护路径。
“为了帮助家长更好地掌握新生儿护理技能,我们倾情打造‘启航计划’系列服务,医疗级早教包括智护训练及音乐疗法促进新生儿神经发育;母婴联结课堂,结合国际推广的袋鼠式护理及母乳喂养指导;家庭成长工作坊,通过新生儿抚触教学、应急护理、家长减压沙龙以及亲子阅读时光等方式构建家庭支持网络。”
俞君说,家庭整合式医疗实现了医疗场景的延伸,赋能家长适应角色转换,也形成了医患协同的婴幼儿健康管理闭环。“出院准备度评估体系”调查结果显示,母乳喂养率、家长护理技能达标率、出院后随访满意度显著提升,家长焦虑指数明显下降。
在团队的努力下,家庭陪护病房不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医疗理念的革新,通过创设支持性照护环境,让专业医疗与家庭关爱实现同频共振。截至目前,家庭病房床位利用率在90%以上,共计出院约2800例患儿。
童心疗愈:
Child Life项目领航全国
孩子在患病期间,不仅身体要承受病痛,还可能面临心理和学习上的长期负面影响。通过一系列干预措施,帮助他们降低焦虑和恐惧情绪,不仅能加速康复,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为成年后的心理健康奠定基础。
2014年,浙大儿院率先引进美国Child Life理念。该项目通过一系列人文关怀举措,致力于减轻患儿的住院心理压力,改善就医体验,降低焦虑水平,维护心理健康。
Child Life是国外一个独立学科,注重对患儿的人文关怀,其重要内容包括心理预备、治疗性游戏和情绪支持等。浙大儿院副主任护师吴小花是中国大陆唯一一位通过美国Child Life资格认证考试的注册儿童医疗辅导师。她介绍,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可以通过游戏来疗愈身心。国际上众多循证研究表明,心理预备性游戏可在医疗程序前为孩子做好心理准备,显著降低孩子对医疗程序的恐惧,提高孩子在医疗程序中的配合度,对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浙大儿院在滨江、湖滨、莫干山三个院区设立了57间儿童游戏室,配备了多样化的辅导设备、玩具和书籍,为患儿提供温馨、安全的康复环境。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涵盖治疗性游戏、心理准备、教育项目、阅读疗法和音乐疗法等,帮助患儿更好地适应医院环境,积极面对治疗过程,促进身心康复。
医院组建了以护士为主体的专业儿童医疗辅导团队,团队制定了系统的技术标准,出版专著一本,发表学术论文18篇,获得发明和专利授权11项。项目获得7项科研课题支持,成功申报国家级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及省级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彰显了其学术和实践价值。
2024年10月,浙大儿院成立全国儿童医疗辅导创新联盟,吸引了17家来自全国各地的三级甲等儿科医院或综合医院加入。联盟以Child Life专科护士培养为起点,培养专业Child Life护士,推动Child Life项目在全国儿科医院或综合医院儿科病房的推广。
浙大儿院Child Life项目获得美国罗马琳达大学、浙江省卫生计生系统、中国护理质量大会及中国护理管理杂志社等颁发的多项荣誉,基于Child Life理念而开发的“医疗小纵队”桌游卡牌荣获第三届亚洲游戏化研究与发展大会“最佳社会影响力奖”,充分彰显了医院Child Life专业服务的卓越贡献。
安宁疗护:
让生命终点尊严谢幕
吕丹尼是浙大儿院肿瘤外科的护士长,在医院工作已经20多年了,她所在的肿瘤外科专门收治实体肿瘤患儿。
在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仍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生命旅程因疾病走向终点。工作中,吕丹尼长期与这些患儿相处,能更深切地感受到这些患儿及家庭的悲痛与无奈。也正因此,多年来,她一直默默做着安宁疗护这件暖心事。
莫干山院区肿瘤外科的 “拾光小屋”儿童舒缓病房,为终末期患儿及家庭点亮一盏温暖的归途之灯。
“拾光小屋”不仅是医疗场所,更是充满童趣的“生命驿站”——独立病房配备温馨装饰,让患儿在最后时光与父母共享温情。病房会聚肿瘤外科、麻醉、营养等多学科专家,联动深圳市拾玉儿童公益基金会等社会资源,形成“医疗+人文”服务体系。
“肿瘤外科医护人员是与死亡接触最多的人群之一,经常可以看到生命的脆弱,也非常了解这些家庭对安宁疗护的渴望,为这些家庭提供安宁疗护服务,是非常有意义的事。” 吕丹尼说,医护团队通过药物缓解生理痛苦,用绘本、音乐抚慰心灵;教会家长与孩子温柔告别,协助处理身后事,尊重每个家庭的文化信仰。
“拾光小屋”打破传统ICU抢救或居家放弃的困境,首创儿童安宁疗护“浙江模式”,让每个孩子带着尊严离开,让医学回归“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本质,它不仅是生命的终章,更是人文医疗的诗篇,让爱与希望在生命尽头永恒延续。
“我们不仅是护士,更是孩子眼中的‘超人’、家长心中的‘灯塔’。” 浙大儿院护理部主任诸纪华表示,从精准防吐到安宁疗护,从家庭共育到游戏疗愈,团队始终践行“医学是科学,更是人学”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