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林琳 俞茜茜 周文锐
通讯员 方序 徐申斌 栾凤鸣
胃癌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约80%的胃癌患者确诊时已到中晚期,治疗难度极大。对于中晚期患者,尤其是肿瘤已扩散转移的情况下,单纯手术效果并不理想,术后近6成患者面临复发或转移的风险,五年生存率只有23%。
如何为中晚期胃癌患者的治疗开辟新路径,提升生活质量?浙大二院胃肠外科陈健主任团队提出“全瘤域全程序贯治疗”理念,为中晚期胃癌治疗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晚期胃癌伴多发转移 这项技术让他重获生机
几年前,62岁的周先生忽然胃口变差,一吃东西就想吐。一段时间下来,他迅速消瘦,家人见他总吃不下饭,便陪他来到浙大二院胃肠外科就诊。
接诊的陈健主任询问病史后,初步判断周先生的病症是由于胃部肿块占位引起的。果不其然,经过进一步的胃镜、CT等检查发现,周先生胃窦部确实有一个巨大肿块,已导致幽门梗阻,活检结果显示为“局部晚期胃癌”。
长期吃不下饭导致周先生全身营养条件差,暂时不具备手术条件。而且检查发现肿瘤伴有远处多发转移,包括局部腹膜、肺等。如果按照传统的治疗方式,这种情况现阶段只能做一些保守治疗,无法达到根治。
“难道我连手术机会都没有了吗?”听到结果,周先生一度情绪崩溃。陈健主任安慰他:“事情还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陈健主任团队根据周先生的情况,为他制订了一套个性化治疗方案——先通过鼻饲管改善营养状况,再进行局部肿瘤的动脉灌注治疗联合免疫治疗。
所谓动脉灌注治疗,是在DSA造影下,通过腹腔干选取胃癌肿瘤滋养动脉,进行动脉内局部给药的治疗方式。“和传统的化疗相比,动脉灌注治疗的局部浓度比静脉用药浓度高3-6倍,且回流后还有二次效应,可以大大增加药物对局部肿瘤作用的浓度和时间,可以快速有效地缓解肿瘤症状。”陈健表示。
三个疗程后,周先生的肿瘤明显缩小,已控制在局部范围内,为手术创造了机会,最终顺利切除肿瘤。术后,周先生又陆续接受了辅助化疗和免疫治疗,恢复得非常顺利。术后至今已有3年,每次复查一切正常,已经回归正常生活。
精准治疗的新选择
局部晚期胃癌根治比例
从不到10%提升至50%以上
从2018年开始,陈健主任团队尝试将静脉用药改为动脉灌注治疗,局部晚期患者的根治比例从不到10%提升至50%以上,生活质量和生存期限都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动脉灌注治疗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灵活运用药物方案、调整药物剂量,有一定的技术难度,需要强大的多学科支撑。”陈健表示,浙大二院胃癌诊治中心不断筛选难以切除的晚期胃癌患者,进行动脉灌注治疗探索,目前已完成40多例相关治疗,其中12例患者肿瘤评估缓解明显,获得手术治疗机会。
动脉灌注治疗为中晚期胃癌患者提供了精准治疗的新选择,尤其适合局部进展或耐受性差的患者。陈健说,目前,该项目已得到医院自主临床技术项目的支撑,对于患者而言,需严格评估适应证,由经验丰富的专业团队进行治疗决策,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动脉灌注治疗是一种超微创的治疗方式,创伤小、恢复快,对于局部晚期、肿块巨大、伴或不伴幽门梗阻的患者来说是理想的治疗方式之一,相信这项技术在未来,会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陈健表示,中晚期胃癌无法手术切除者,术前可通过动脉灌注治疗缩小肿瘤、改善营养状况,增加手术机会。
首创“全瘤域全程序贯治疗”理念
给晚期胃癌患者带来新希望
“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我们全瘤域的治疗以患者为核心,动态整合‘肿瘤控制、营养支持、免疫调节、并发症管理’四大维度,从症状、病期出发,充分评估疾病特征后再进行一站式、全覆盖治疗。”
陈健介绍:“我们团队针对晚期胃癌诊治的特点,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全瘤域全程序贯治疗。”
通俗来说,以往医生只关注肿瘤的治疗情况,而全瘤域治疗不仅仅关注肿瘤本身,还关注患者全身的状况,包括营养条件、免疫力、肿瘤微环境的改变等,并根据这些情况动态调整治疗方案。
陈健说,中晚期胃癌患者面临的不仅是肿瘤的问题,全瘤域的概念就是对中晚期胃癌患者做到从“单一手术”到“全程精准干预”,从“单兵作战”转为“全局统筹”。对于这部分患者,更需要综合性医院多学科共同处理。只有充分密切把握肿瘤治疗进展,且拥有长期、丰富实践经验的医疗机构,才有希望和机会提高疗效,给晚期胃癌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为保护患者隐私,文内患者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