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男孩挤眉弄眼“做鬼脸” 家长:为什么越骂越调皮?

抽动障碍不只是“挤眉弄眼”那么简单

2025-05-09

高峰 主任医师、浙大儿院神经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神经学组成员暨抽动障碍协助组织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神经学组成员、中国抗癫痫协会理事等。 专业方向:长期从事儿童神经疾病临床工作和研究,在儿童癫痫、神经遗传病、神经免疫性疾病、抽动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疾病有较深入的研究。

笔述专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高峰主任医师

记者 俞茜茜

通讯员 祝姚玲 陈梦茜

“医生,我的孩子总是眨眼、耸肩,还发出怪声,这是怎么了?”在门诊中,我常常遇到焦虑的家长带着孩子来咨询这样的问题。

作为一名从事儿科临床工作30余年的医生,我深知抽动障碍(俗称“抽动症”)对患儿及其家庭带来的困扰。其实,抽动障碍不只是“挤眉弄眼”那么简单。许多家长对这类疾病不了解,从而导致孩子被误解、被忽视……

6岁男孩小明因频繁眨眼、皱眉,在家长陪同下来到浙大儿院就诊。起初,家长以为这只是因为孩子调皮,染上了挤眉弄眼“做鬼脸”的坏习惯,为此多次训斥责骂甚至惩罚,结果都无济于事。小明的情况非但没有改善,反而逐渐加重,还出现了清嗓、耸肩等新症状。

经过详细问诊和检查,小明被诊断为抽动障碍,家长这才意识到,原来之前错怪了孩子。经过3个月的综合治疗,小明的症状明显改善,家庭氛围也变得更加和谐。

12岁女孩小丽也有着类似的境遇。她因为频繁甩头、耸肩来就诊。家长起初并未重视,直到孩子在学校因“怪异行为”被同学嘲笑,情绪低落,甚至对上学这件事也开始抵触,不愿意去学校,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经过评估,小丽不仅患有抽动障碍,还伴有焦虑情绪。在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下,她的症状和情绪问题都得到了有效控制。

孩子是否患上抽动障碍?

什么样的情况下需要就医?

不少家长发现孩子频繁眨眼、耸肩,第一反应是孩子调皮捣蛋,或是怀疑孩子是不是得了眼科或耳鼻喉科的疾病。

实际上,抽动障碍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肌肉运动或发声。这些症状看似简单,却可能对患儿的生活、学习和社交造成深远影响。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患上抽动障碍?什么样的情况下需要就医?

临床上,我们对抽动障碍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观察和病史采集。根据最新指南,诊断抽动障碍需注意以下几点:

1.症状特点:抽动症状是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且可能随时间变化。

2.病程:症状持续但不足1年,诊断为短暂性抽动障碍;超过1年,则诊断为慢性抽动障碍或Tourette综合征。

3.共患病:约50%以上的抽动障碍患儿和超过80%的Tourette综合征患者共患至少一种精神神经或行为障碍,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强迫障碍(OCD)、学习困难、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

此外,抽动障碍还需要和一些神经内科的其他疾病进行区别,比如:癫痫、风湿性舞蹈病、肝豆状核变性、习惯性痉挛等,这就需要专业医生进行鉴别诊断。

治疗需要个体化与综合干预

抽动障碍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家长应该如何配合治疗?

抽动障碍的治疗需要个体化和综合干预。根据患儿的症状严重程度、共患病情况及家庭需求,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1.健康宣教

向患儿及家长解释疾病性质,消除误解和焦虑。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2.心理行为干预

包括心理疏导、习惯逆转训练、暴露与反应预防、放松训练等方法减轻抽动症状及其共患病,改善社会功能。

3.药物治疗

对于中重度患儿,可考虑使用硫必利、阿立哌唑、可乐定、菖麻熄风片、氟哌啶醇等药物治疗,具体药物选择及使用方法,需由专业的医生进行指导及随访。

以爱与理解照亮孩子的未来

早发现、早干预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如果您的孩子出现以下情况,请及时就医:

1.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动作或发声。

2.症状影响日常生活、学习或社交。

3.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强迫行为等。

对于抽动障碍患儿的家长,首先要正确认识疾病,抽动障碍不是孩子的错,也不是“坏习惯”,而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需要遵医嘱用药,不要擅自调整药物。

其次,营造宽松环境。减少对抽动症状的关注,避免责备或惩罚孩子。生活上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疲劳和压力。此外,与学校和老师的沟通也很重要,争取老师的理解和支持,避免孩子在校因症状受到歧视。

抽动障碍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许多患儿在确诊前都经历了漫长的误解和歧视。事实上,这些孩子并非“怪异”或“不听话”,他们只是需要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正如一位患儿家长所说:“我们不是在治疗一个‘有问题’的孩子,而是在帮助一个孩子克服他面临的问题。”让我们以爱与理解,为这些“不安分”的天使撑起一片包容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