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程潇龙
4月25日晚,贵阳飞天津的航班上,著名翻译家、原天津外国语大学校长、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校长修刚在飞行途中突发急病,送至医院后因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享年68岁。
小王姑娘当时正好在这趟航班上,也参与了现场急救。
小王告诉记者,她是天津一所大学大四学生,就读临床医学,参加过急救培训,拿到了急救证。
这是我第一次直面生命的流逝……
小王向记者讲述了事情经过:
当时听到飞机广播寻找医护人员,我是学医的,但我犹豫了。因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还是学生,没有执业资格,担心经验不足反而添乱。
可广播了好几次,机上应该没有其他医护人员,我才鼓起勇气,告诉乘务员自己是医学生,空姐赶紧拉着我到现场。
乘客已经没有明显生命体征,说实话,我摸颈动脉的手都在发抖。机组人员说刚刚尝试了吸氧,我建议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我问有没有AED(自动体外除颤仪),可惜飞机上没有。
飞机紧急备降重庆,在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里,三个空少轮流进行心肺复苏。当时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医学生的无力感,我什么都做不了,除了看着他们持续按压,就是一直祈祷。可是直到地面医护人员接手,也没有好转……
小王说,后来她得知这位乘客是大学老校长修刚,一位令人敬重的教育家。
“有些离别,真的来得太突然了。”小王说,“事后我反复在想,如果我听到广播第一时间就站出来,如果能早几分钟开始心肺复苏,如果飞机上配备了AED,如果有更专业的人在……结局会不会有所不同?”
“这是我第一次,以医学生的身份直面生命的流逝,也是一次刻骨铭心的提醒:在未来无论条件多艰苦,感觉多么束手无策,只要还能做点什么,就一定要勇敢地挺身而出。”
民航界人士:
希望国内航班标配AED
“以前我和同学们都以为,飞机上会有AED设备,这个事发生后才发现并不是这样。”小王说。
类似情况今年2月13日也发生过,61岁王阿姨乘坐航班,降落前半小时突然昏迷,飞机紧急降落后,经抢救未能挽回生命。当时也引发公众热议:若飞机上配备AED,乘客是否能多一线生机?
心脏骤停黄金救援时间仅4分钟,有研究数据表明:国际航班配备AED后,存活率从6%升至44%。
记者咨询了几位国内民航界人士,他们均表示: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目前在国内航班上并不是标配。个别航空公司部分航线配备了AED,但数量非常少。
这几位民航界人士都表示,航班上应该配备AED。
“肯定是好事,希望国内航班上能早日普及安装。”一位资深机长说。
据了解,自1997年起,美国航空所有航班都配备了AED,每年成功救治数十人。2004年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就规定,所有商业航班必须配备AED和紧急医疗包(EMK),机组人员需接受急救培训。
2021年,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要求所有航班配备至少1台AED及1名受训机组人员。
有数据显示,配备AED的航班心脏骤停患者存活率提升至44%。
据报道,2024年7月,东航与中国红十字会合作,在飞机、机场等场所布设AED,成为国内首个大规模试点航空公司。当时有行业人士认为,目前多数国内航空公司飞机上的医疗设备,仍以急救箱、应急医疗箱为主,民航局规定载客飞机需配备急救箱和应急医疗箱,但未强制要求A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