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接A04版)
5
口碑案例
“海通街99号”终于有门头了
办理单位:钱塘区下沙街道柠檬社区
上榜理由:在居民的建议下,社区在改造门头时,还有效解决了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问题,居民的呼声,有关部门一直在听,并用积极的行动去兑现,这就是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市民点赞:家住金沙阳光的橙友“仙气飘飘”说:新门头极大地提升了周边环境的整体美感,回家舒适多了。
专家点评:
关注“门脸”建设,蕴含着居民对小区的归属感
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蓝蔚青:小区的大门,又称“门脸”,是小区建筑群最显眼的部分。它不仅是小区居民和访客最主要的通道,而且是住宅小区形象的重要标志。关注“门脸”建设,不只是为了方便和安全,也蕴含着居民对小区的归属感。柠檬社区党总支在重视居民实际生活需求的同时,还从中体察到了街坊邻里的精神需求。明显提升了环境美感,而且通过办好民生实事的过程,增强了小区的凝聚力,使居民更加把小区看成“共同的家”。这是完善小区治理的重要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6
口碑案例
杭州上线街面应急充电点位
解决电动车续航难的问题
办理单位:杭州市建委、市综合执法局
上榜理由:大热天电动车没电了,推着车满大街找充电桩的窘迫,谁遭遇过谁懂。多部门联手出招,有举措,有时间表——“要让街面充电像手机充电那样方便”,让无数每天依靠电动车出行的市民吃颗定心丸。
市民点赞:这是能结束没电只能推车跑的噩梦了吗?杭州,等我充满电,回来继续陪你跑!
专家点评:
让电动车像手机一样方便充电
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蓝蔚青:随着城区的扩大和连续骑行的商业配送用车的增加,街头的续行补电成为很大的刚需。
这类基础设施尽管在技术上并不高端新颖,但却是实实在在的民生需求,而且需要公共财政投入,需要科学合理的布局。
杭州市建委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和国企集团,组织行业专家开展多渠道摸排,努力使供给和需求在空间分布上相匹配,是一条值得推广的重要经验。如何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办成更多的民生实事,真正把实事办好,提高绩效,不仅要有合理的总量规划,而且要有供需相适应的区域布局,尽可能提高设备利用率。在这方面,大数据技术可以为我们提供指引。
7
口碑案例
流动摊贩占道扰民
“书记直通码”帮忙找“新家”
办理单位:富阳区富春街道、三联村、街道社会治理分中心
上榜理由:去年下半年,富春街道“书记直通码”投诉平台(矛盾纠纷投诉解决平台)不断收到高教园区有关“占道经营、油烟污染、垃圾满地、交通堵塞、噪声污染……”的投诉。街道“书记直通码”工作组迅速组织三联村、城管办加强巡防巡逻和劝导整治,在经历几次“躲猫猫”后,街道和三联村决定改堵为疏——利用村级闲置留用地,免费给摊贩提供经营场地,划定40多个免费摊位,引导摊贩入驻。
市民点赞:摊主说:“以前推着小车摆摊是迫不得已,现在还能入驻综合体,不但价格便宜,还遮风挡雨,感觉很好,而且小吃街形成规模后,客流量还不少,现在每天的收入比起流动摆摊翻了一番。”
专家点评:
引导小店抱团发展,是很好的办法
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蓝蔚青:流动摊贩往往毁誉参半。不管不行,管死也不行,容易出现“钟摆式”管理和“躲猫猫”现象。
浙江靠“小狗经济”和全民创业起家,千姿百态的小店更能适应居民服务需求个性化、多样化、便捷化、社区化的新趋势。它充满人情味,体现“社会温度”,最需要人性化的治理,最怕“一刀切”“做表面文章”的管理和整治,需要积极引导它们健康成长。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建设适当规模的小店集聚区,引导小店抱团发展,是很好的办法。
8
口碑案例
三桥农贸市场对面的小红车服务点
因地制宜的设计很贴心
办理单位:杭州市公交集团
上榜理由:人行道比较窄,小红车服务点的停车位侧过来“让路”——既不影响借车还车,还不占人行道上的盲道,一个小小的动作意味深长,这样的贴心设计,皆因心里装着市民的真正需求。
市民点赞:这种因地制宜的设计,蛮人性化的,很贴心,留出了足够的空间给行人。
专家点评:
城市的“精细化管理”要精准施策
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吴伟强:我们经常听到“精细化管理”这个词,但多数人对精细化管理的本意存在曲解,精细化管理是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实现更高的效率,而不是无孔不入,更不是全覆盖和一刀切。精细化管理要求管理目标量化、管理标准细化、职责分工明晰化。落脚到城市管理,首先要确定管理的领域和点位,其次要对不同点位、不同类别和不同需求采取相应的管理方法,这才是精准施策。
9
口碑案例
添加窨井盖解决污水倒灌
办理单位:桐庐县市政园林建设管理处
上榜理由:商住楼的生活污水排水管道破裂,污水改道流向人行道并倒灌进了居民家里。桐庐县市政园林建设管理处修复破裂的污水排水管,还在路面新增了窨井盖,污水不再倒灌,居民家里也不再恶臭难闻了,小举措带来大改变。
市民点赞:现在好了,污水不再倒灌进家里,家里也不再恶臭难闻了,感谢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
专家点评:
把优质的基础设施和优良的公共服务
送到靠近老百姓生活的最末端
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吴伟强:杭州已是一个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的城市,按照国际标准,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多数人都觉得我们的基础设施甚至好于不少发达国家。但我恰好认为,我们的弱项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坚固性、耐久性和人性化,公共服务的覆盖度和精准性,都是需要进一步去完善的。把优质的基础设施和优良的公共服务送到靠近老百姓生活的最末端,是一个一流城市必备的要素。
10
口碑案例
照亮晚间训练的
小学足球运动员
办理单位:滨江区教育局
上榜理由:学校足球场夜间太暗了,教练只能买临时照明灯应急,滨江区教育局得知后迅速回应,买了几个800瓦大功率的探照灯,安装在足球场附近,保障孩子们的夜间训练。
市民点赞:滨江区的校园足球改革探索已经进入第8年,足球定点学校已发展至20多所。一位家长表示:“滨江的足球氛围很好,场地也很棒,非常感谢。”
专家点评:
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快速响应机制
浙江大学“浙江省共同富裕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教授毛丹:在教育领域,基础设施作为开展正常教育活动的基础,对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也充分体现出当地政府部门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滨江区教育局针对博文小学足球场夜间照明不足问题所开展的行动,不仅体现出政府部门对教育基础设施的关注,对教育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和积极作为,而且这一高效行动的背后,也折射出政府部门通过构建并完善“以人民为中心”的快速响应机制,在教育等民生领域更主动发现小问题,解决小问题,切实让教育等公共服务更贴近群众。
(下转A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