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发病率增幅明显 早期患者占比增加

如何达成去瘤、控尿、保性“三连胜”?

浙大邵逸夫医院泌尿外科:充分利用手术机器人 针对性进行技术改良

2025-04-29

记者 张慧丽 通讯员 李文芳 张冰清

根据最新发布的《2024浙江省肿瘤登记年报》,相比前一年的数据,4种癌症发病率增幅超过10%,其中前列腺癌增幅最为显著。

“某种程度来说,这组数据是浙江省早癌筛查卓有成效的积极信号。”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以下简称“浙大邵逸夫医院”)泌尿外科主任李恭会主任医师提到,过去,超过一半的前列腺癌患者初诊时已是晚期,出现转移情况居多。如今,随着防癌体检和筛查工作的大力推进,越来越多的早期、年轻患者被发现。

当前,患者的需求也在发生转变,从原先的“保命就好”,到对治疗后的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到60岁确诊前列腺癌 广东大哥“打飞的”求医

59岁的丁大哥是广东人,在常规体检中发现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指标异常,进一步前列腺穿刺活检确诊为前列腺癌。随后,丁大哥在网上搜索了很多资料,得知前列腺癌术后有可能出现尿失禁和性功能障碍等问题,一度陷入焦虑。

后来,他通过搜索线上相关报道,了解到李恭会主任在机器人辅助保留性神经前列腺癌根治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慕名赶到杭州求医。

李恭会团队经系统评估发现,丁大哥的肿瘤局限于前列腺右侧叶,未侵犯包膜及周围神经血管束,且属于中低危组,具备保留性功能的可行性。“结合患者的年龄以及明确的性功能保留需求,我们为他制订了保双侧性神经的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的个性化方案。”

术中,李恭会在彻底切除肿瘤组织的基础上,精准分离并完整保留了双侧支配勃起功能的神经血管束。手术台上操作时间仅56分钟,出血量控制在30ml。术后3天,丁大哥就顺利出院返回广东。

术后随访显示,丁大哥的勃起功能达到了术前水平,且尿控功能恢复良好,未出现漏尿问题。

上至“80后” 下至“60后”

一天5台前列腺癌手术

患者均明确要求保留性功能

李恭会介绍,理想的前列腺癌根治术“三连胜”指的是在完全切除肿瘤的同时,既能够控制排尿又能够维持性功能。但由于前列腺处在控制排尿和男性外生殖器神经血管穿行的要害部位,在术中难免出现损伤,造成术后不同程度的尿失禁和性功能障碍。

随着患者对术后生活质量的要求及意识的转变,目前,他们的需求也逐渐从“保命”转变为同时“保功能”。李恭会记得,有一天他安排了5台前列腺癌根治术,上至82岁,下至60岁出头的患者,都明确提出要保留性功能。

李恭会提到,前列腺就像一个橘子,橘子中间的通道就是尿道。前列腺癌好发在“橘子皮”——前列腺外周带,性神经紧贴着“橘子皮”,从“橘子”的5点、7点方向(后侧方)穿行而过。前列腺癌根治术要把“橘子”整个切除,若未能对“橘子皮”表面的性神经进行精细解剖、刻意保留,那它们就都被切断了,患者将永久丧失性功能。

“围绕临床实际需求,我们在前几年就开始重点关注前列腺癌患者的性功能保留问题,并针对性开展系列工作。首先是充分利用手术机器人系统,机器人手术的优点在于视野良好、操作精细灵活、术中出血少,为保留性神经提供了硬件基础。其次,我们还在保留性神经的技术改良方面做了探索与创新。”

李恭会说,在传统保性神经的前列腺癌根治术中,通常从前列腺的侧方开始分离保留性神经,在此过程中,容易找不到正确的前列腺包膜解剖层面,从而使得分布在前列腺两侧的神经血管束特别容易出现损伤,“而我们则选择从前列腺的后方作为切入点,在找到正确的前列腺包膜层面后,沿着前列腺包膜由内向外精细解剖、分离性神经,这种方式相对更容易且安全。同时,在分离过程中,我们选择止血夹止血而非电刀电凝止血,从而避免电刀热能对血管神经造成不可逆损伤。”

为多位80岁以上患者保留性功能

打破“高龄即放弃性功能保留”

传统观念

李恭会强调,不是所有前列腺癌患者都能够保留性功能,需要根据病情经过严格适应证评估,“早期或者至少一侧早期才能考虑。”

据统计,近两年,李恭会团队行机器人辅助前列腺癌根治术共计297例,其中37%的患者在严格遵循适应证的前提下术中保留性神经(单侧或双侧)。在保留性神经的患者中,70岁以下患者性功能保留率达75%,70岁以上患者术后性功能保留率达55%。“术后性功能具体恢复到什么程度,跟年龄、术前性功能基础情况等因素有关。”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为止,团队已成功为多位80岁以上患者保留性功能,打破‘高龄即放弃性功能保留’的传统观念。”李恭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