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张娜
“各位老师,你们的‘备课搭子’已上线!”
4月24日,拱墅区举行了一场特别的发布会,主角是一个“AI”——学历案与学科实践助手教育智能体。目前智能体正在试运行阶段,已有400多位教师参与试用。活动当天,智能体正式向全区开放。
“教育数字化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拱墅区教育研究院院长沈旭东说,在这个数字化时代里,不拥抱数字化,根本不行。老师们要充分利用教育智能体的优势,为孩子们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教育服务。
特级教师的课例、获奖课堂的实录 研发团队上传了几十万字“干货”
要让AI说出专业的话,研发团队做了很多工作。研究院智慧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星昌现场做了演示,输入“初中科学《走进微观世界》”,几秒钟,一份丰富的课堂设计就出现了。
仔细看上面的内容,有老师一眼就看出,说:“这是按照新课标出的学历案,不错。”看到这个演示,发布会秒变大型“种草”现场,有老师立即下载了应用,尝试起来。
拱墅区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教学研究所专家团队指导下,从2016年至今三轮深化课改行动。沈旭东说,AI智能体不是凭空构思,是基于课改,是基于促进学生真实学习的学历案,是基于强化学科实践的教学方式转变。这个智能体,一键可以生成某个单元某个课时的学历案和学科实践建议,让老师有更多精力和时间,依据学情开展教育。
使用过人工智能的人都知道,往往提的问题越细致,答案才能越精准。但是张主任只问了智能体一句话,就得到精准的回答,这是怎么做到的?
张主任说,从今年3月开始,研究院就在构建知识库,给智能体“喂”了很多“干货”。
“我们把小学、初中一到九年级的所有教材内容上传,因为教材中还有不少图片、表格等,事先要进行清洗,留下文字内容。此外,还上传了课程标准等官方文件,还有特级教师的课例、获奖课堂的实录,培训资源、优秀案例、政策法规等,几十万字肯定有,所以才能构建起一个全面而权威的知识库。”他说,这些资料经过严格的数据清洗、格式标准化等,形成了精准服务的“大脑”,所以才能聪明地回答问题。
目前,从试运行的数据来看,使用智能体后,老师们的备课效率、学情诊断精准度,都在提升。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也提升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400多位教师正在试用
现面向全区开放
3月底,这款“备课神器”推出测试版后,已有400多位教师陆续试用。年轻教师喜欢新鲜事物,资深教师也能通过“神器”获得很多灵感。杭州上海世外中学的李老师就是其中之一。
“我是教信息科技的,一上手就觉得很方便。”李老师说,备课时用智能体,很快就能搭建起一节课的基础框架,再把班里学生的具体情况录入,那就会生成一系列个性化的学科实践案例。
“你想要AI听懂老师的话,还是有些门槛的。但是这个教育智能体很垂直,答案一听就是专业的。”李老师说。
杭州市文澜实验学校的王老师,第一次使用就点赞,说:“我输入了小学四年级《母鸡》这篇课文,几秒钟,就出了一份学历案。速度很快,质量也很高。”
教龄4年的她,前段时间刚上了《母鸡》这篇课文的公开课。她通过AI,让作者老舍“活”了过来,现场和孩子们交流。“我上公开课的学历案改过很多遍,这次试用智能体,刚出来的学历案有些传统,但在我提了几个要求之后,就形成了一份精准也有趣的学历案。”王老师说,智能体很聪明,同一个问题,每次出来的答案都不一样。而且它会根据老师们的需求去更改,可以说,每个人做出的学历案都有自己的特点,不会千人一面。
AI是强大的工具
教育的温度不会被取代
拱墅区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王平说,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成为重中之重。“智能体要当好教师的‘备课本’、学生的‘成长册’、教育的‘公平秤’。”他用三个生动比喻,揭秘这款教育“黑科技”的研发逻辑。
拱墅区这一改革,被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周华松点赞。他说:“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正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教育生态。拱墅区这次自主研发的智能体,为全省的教育智能体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字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王学男也对拱墅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积极探索表示了极大的赞赏。她从强化技术应用、丰富数据来源、适配学生学情等方面,提出了宝贵建议。
“我们必须强调,AI智能体是一个强大的工具,但它无法取代教师的角色。智能体可以提供标准化的建议和丰富资源,但最终的教学决策仍在老师手中。”沈院长说,教育的温度、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对新鲜的人和事的即时反应——这些恰恰是AI目前无法完成的,也正是教师工作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未来,拱墅区将继续加大教育科技投入,不断完善智能体的功能,探索教育数字化的无限可能,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