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
辨文体找准门道 积素材妙笔生花
杭州市京都小学梅莹老师
(学校教研组长,区教坛新秀、区优秀辅导员)
对于六年级的同学来说,作文总复习犹如一场至关重要的闯关挑战,成功突破,便能在升学的征途上解锁关键助力。今天,老师就为同学们呈上一份六年级作文复习宝典,助力大家攻克作文难关,斩获高分。
宝典:剖析作文类型,精准复习。
记事文仿若生活的记录者,要求同学们生动讲述一件事的全过程。比如描绘一次校园运动会,从赛前的紧张筹备、赛中的激烈角逐,到赛后的欢呼雀跃,将每一个细节、每一份心情融入文字,让读者仿佛置身赛场。
写人文宛如心灵的画家,同学们要用心勾勒人物形象。从外貌的独特之处、言行的细微习惯,到内心的情感世界,用文字捕捉点滴,让笔下之人跃然纸上。
写景文恰似大自然的画师,用文字勾勒美景。如描写秋日的山林,从金黄的树叶、清爽的山风,到林间跳跃的松鼠、潺潺流淌的小溪,细腻展现,使读者如临其境。
状物文则是物品的知音,用文字诉说它们的故事。比如写奶奶的青花瓷碗,从细腻的青花图案、温润的碗壁,到盛饭时的盈盈热气、触摸时的微微凉意,精准刻画,使读者似触此物。
熟悉这些常见类型,复习时就能有的放矢,依据文体特点储备写作素材与技巧。
宝典:积累写作素材,厚植底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素材是作文的根基。同学们不妨准备素材本,将生活感悟、阅读精华收录其中。
生活是素材的富矿。一次难忘的手工制作、一场激烈的知识竞赛、一次邻里间的互助行动,这些点滴日常都是作文的“宝藏”。如写“关爱”主题,回忆生病时邻居送来的热汤,那温暖的笑容、贴心的问候,能让作文充满温情。
阅读更是素材积累的捷径。读经典名著,如同与大师对话,学习书中人物刻画、情节设置技巧。看到精彩的外貌描写,仿写身边人物;动人的景物描写,摘抄内化,为己所用。
宝典:打磨写作技巧,铸就佳作。
开头要夺目吸睛,它是作文的“门面”。可用悬念式开篇,如“深夜,那扇突然晃动的窗户背后,似乎隐藏着什么……”瞬间抓住读者好奇心;也可情景交融式导入,“晨光洒在宁静的湖面,我的思绪也随之泛起涟漪……”营造了优美意境。
中间内容要充实饱满。叙事时,起因、经过、结果清晰呈现,细节描写添彩。如刻画舞台上表演的同学,“她身着华丽舞衣,眼神灵动,旋转时裙摆飞扬,宛如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台下掌声雷动。”人物顿时鲜活起来。
结尾要回味悠长。可用点睛式收尾,“这次登山之旅,让我领略到坚持的魅力,它将如明灯,照亮我前行的路”。或简洁有力地进行总结,“团结就是力量,我们携手共进,定能跨越重重困难”。
“光说不练假把式”,唯有勤加练习,作文水平才能提高。同学们可按作文类型,每周一练,完成后找老师或同学请教,再认真修改。练笔时尽量模拟考场,把控时间,分析不足,并进行针对性改进。
六年级的同学们,作文复习虽有难度,但只要掌握方法、持之以恒,定能有所收获!
七年级
让人物在笔尖“活”起来
杭州四季青中学茹琳老师
(学校语文教研组长、杭州市教坛新秀)
你是否在同学的作文本上看到这样的句子:“她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皮肤黝黑,个子高高的”……它们就像“万能模板”,让每个人物都成了“差不多先生”“差不多小姐”。这个学期的前四个单元,我们都在聚焦写人作文,今天我们来给大家做个总结,怎样才能让你笔下的人物变得鲜活生动呢?
细致观察:捕捉人物特点
我们试着通过观察,找寻人物的“特殊记号”:同桌后脑勺特殊的发旋,美术老师特别的装扮,妈妈头上特殊的发饰……这些独一无二的特点就像给人物贴了“专属标签”。还记得《列夫·托尔斯泰》吗?茨威格没写“他眼神明亮”,而是用“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这样的描绘写“活”了托尔斯泰锐利的目光。我们也可以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把外貌描写得传神。
镜头聚焦:选好典型事件
提到妈妈的爱,是不是提笔就是“下雨天送伞”的故事;写同学的热心肠,是不是马上想到了“800米的加油鼓劲”,这些事件虽能体现人物的特性,但过于陈旧,不够典型,没法让人物“鲜活”起来。
所谓典型,就是要选择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材料。可以从特殊的事件中展现出人物的高光时刻,比如《青春之光》中选取黄文秀说服班统茂带头成立砂糖橘种植合作社的事例,她周到、细致、有韧劲的工作作风鲜明可感;也可以从日常小事着手,比如《阿长与<山海经>》里,作者抓住她“睡觉摆大字”“喜欢切切察察”这些小事,让阿长的淳朴、率真跃然纸上。
精雕细琢:抓住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要细,要典型,还要生动,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将文字安上显微镜,让人物在笔下闪闪发光:
1.特写描绘:《说和做》中“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寥寥几笔特写出闻一多先生大义凛然的形象。
2.慢镜头定格:像电影中的慢动作那样,把动作一一拆解,细致刻画。
3.多感官描绘:除了常用的视觉描绘,还可以尝试着从听觉、触觉、嗅觉等进行描绘。
4.心理可视化:《台阶》中,作者用“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描绘“父亲”对别家高台阶的羡慕心理。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巧用教材精粹,采用对比、先抑后扬、侧面描写等手法,展现出立体鲜活的人物形象,期待看到你们笔下会“呼吸”的人物!
本版主持 钱慧 张宇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