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下汤遗址入选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一万年前的食谱是怎样的呢?

2025-04-25

记者 徐慧兴

昨天,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在北京举行,浙江仙居下汤遗址入选。

仙居位于台州市的西北部,境内多山,风景秀丽,神仙居胜景令众多游客流连忘返。在这里的崇山峻岭间,有一群与我们相隔万年的人,在土层中留下了他们生活中最珍贵的器物,凭着这些器物,隔着时空向我们讲述他们那个时代的精彩。

这些器物,存放在下汤遗址考古展示馆。我们从仙居县城出发,前往下汤遗址,一路沿清澈的永安溪水,经环城南路、永安大道、临石线,行30公里,到达仙居县的横溪镇。

横溪镇,有数条自北向南的山溪水汇向永安溪,其中最长的那条,正好穿过横溪镇的下汤村。溪流的一侧坐落着这个镇子上最开阔的水稻田。稻谷在这里种了熟,熟了收,收了又种,下汤村村民与浙江大多数地方的村民一样,种植水稻作为主粮。

“不知道是哪一代人开始种水稻的。”村民说,他们从未追溯过水稻的历史,直到下汤遗址被发现,他们才知道,每天吃到嘴里的稻米在他们这里已至少种了万年。

40年前的发现

下汤遗址最早发现的时间是上世纪的70年代。当时在下汤村的东北角有一个高出周边农田约1.5米的“墩子”,当地俗称“汤墩”。

如今71岁已头发花白的村民张金苗是遗址的最早发现者之一。他说,当年自己在养鸡场工作,住的地方就在如今的下汤考古工作站附近。

他回忆,那时候因为要造田造地,他经常和同事一起到“汤墩”上面取土回去。土层稍稍往下挖后,他们就从泥里发现了许多陶器碎片、石器和骨器。

尽管无法辨别这些东西的年代,但他和同事认为这些应该是老祖宗们留下来的,得收集起来保护好。

他说,他和同事就拿了两个化肥袋子,将这些挖出来的东西装了起来,用自行车载着,骑了两个半小时的车,送到了仙居文化局。

1984年,赶上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地方文物部门将“汤墩”认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1985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牟永抗考察下汤遗址,初定为距今约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1986年,仙居县政府公布下汤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遗址核心区砌筑土围墙,对遗址做了有效保护。

1987年1月,仙居县文化局和下汤村签订了保护下汤遗址的协议书。这年7月,仙居县文化局还专门在下汤村成立了由张森全、杨明启、张小土、张金苗4人组成的下汤遗址文物保护小组,专门负责下汤遗址的保护工作。

之后,下汤遗址的保护等级越来越高,考古人员在里面发现的信息也越来越丰富。

穿越四个新石器文化时代

进入遗址主要区域,可以看到发掘过的区域已经被整理得方方正正,整齐干净。

坑道的一侧留了一道台阶,台阶分12级,沿着台阶往下,墙壁上的土层分界线清晰可见,考古人员在每一层上都贴上了标签。

遗址的中心文化层堆积厚达2.5米,正是这12级台阶跨越的厚度。而这2.5米的厚度,根据出土遗物判断,自下而上,分属上山文化(距今约10000-8500年)、 跨湖桥文化(距今约8000-7000年)、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6000年)、好川文化(距今约4500-4000年)四大阶段,其中以上山文化阶段为主。

如果说这些土层是一本书的书页,那么这个遗址至少记载了四个新石器文化时代的人们的历史。

下汤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仲召兵说:其记录了万年浙江的史前文化序列和演进历程,树立了浙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历史标杆。

古老的家园

从穴居到旷野定居是人类进程中革命性的一步,是一座里程碑。定居往往与农业相伴,是农业社会开始的一项重要标志。下汤人选择在盆地中央一处微微隆起的台地落脚,他们挖槽栽柱、搭建房屋、开沟凿洞,生产加工,开始营建自己的家园。从此,灵江之畔,升起了第一缕炊烟。

没错,下汤遗址就是一处古老的家园。考古工作者在下汤遗址发现了宽10米、深2米的环壕。环壕,是一种环形沟渠,是古代聚落或者特定区域的边界,类似后来的护城河,对聚落活动区域起到保护的作用。既能防野兽,也能防其他部族的袭击。壕沟形成于上山文化时期,到跨湖桥文化时期,人们继续使用,一直到河姆渡文化时期才被废止填平。不过河姆渡文化时期的下汤人在填平旧的壕沟之后,又自己重新挖了一圈,这次围住的面积更大了。

值得一提的是,环壕的壕沟内出土了大量陶片、石制品、动物骨骼和植物遗存。壕沟底部分布较多的坑,多为近圆形,凿破砾石层,初步判断可能为食物储藏或加工的设施。

环绕中心台地,有多个人工土台,每个台子上挖了好几个坑,小一点的台子有五六个,最大那个台子上有八个坑,坑里面放着的是陶器,从一件到十多件不等。

这样的人工土台已发现有12个,长一般8-10米,宽5米左右,现存高度0.4-0.8米不等。土台以较纯净的黄土堆筑而成,根据土质土色可以分为2-3层。土台上发现的诸多器物坑有许多属于上山文化时期,这也就说明这些土台的建设和使用年代不晚于上山文化时期。

这些土台和器物坑是做什么用的呢?学界有诸多争论,很多学者推测应该是与某种仪式活动有关。

在中心台地上,考古工作者发现了4座集中分布的房址,其中一座为圆形,其余三座为长方形,并且在外围的人工土台上,也发现了两处房址。土台、房址、环壕大致构成了下汤聚落的基础形状。

一万年前的食谱

前面说到,定居往往与农业相伴,在遗址中发现的诸多陶器,其中一部分就是用来盛装粮食的。

在遗址西部的现代农田下,考古工作者们发现了面积200-300平方米的史前水稻田。稻田土为灰黑色淤土,土样经检测,其中水稻植硅体含量非常高。同时,发掘揭示了一条东西向隆起的田埂,为人工用粗黄砂土堆成,宽约2米。水田中稻谷的碳14测年为距今4400-4200年。

在遗址东南区域,是一座食物加工场,这里层叠摆放着诸多石磨盘,以及一粒粒碳化稻米。

上山文化时期,水稻的食用已经比较普遍,下汤遗址出土的碳化稻米,“身材”细长,与现代的粳米比较相似。

中国考古学会植物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云飞研究员说,这些碳化稻米已经具备了驯化的特征。这说明下汤先民在这一时期已经开始栽培水稻。下汤遗址所在的灵江流域和上山文化遗址集中分布的金衢盆地共同构成世界稻作农业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

而在更深的未经人类扰动的生土层里,已发现了距今4万年-2.7万年的野生稻遗存。

下汤先民们用石磨盘加工的粮食有稻米,但也有稻米之外的食物,如橡子、薏苡仁等。不仅如此,猪、鹿、鸭、鳖等也成为了他们食谱上的常见食材。

下汤遗址历经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好川文化,纵贯新石器时代的始终,确立和完善了本区域考古学文化序列,是我国南方早期稻作农业社会对一万年文化史、一万年文明起步的重要实证。并且,在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聚落形态与社会结构普遍不明晰的学术背景下,下汤为研究早期农业社会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