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慧丽 通讯员 李文芳 乐小舟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的结直肠癌患者中大约60%为直肠癌,局部进展期(肿瘤已突破肠壁并侵犯周围组织)直肠癌占比超七成。而根据肿瘤距离肛门的远近,又可分为低位(<5cm)、中位(5~10cm)、高位(10~15cm)直肠癌,其中,低位直肠癌占比将近一半。
肿瘤距离肛门越近,保肛的难度就越大。当低位直肠癌患者不幸处于局部进展期,不利因素叠加,还有没有可能保住肛门?
手术机器人开展结直肠手术有优势 小肠转流支架解决肠造口问题
39岁的顾先生是个生意人,常年应酬,饮酒不断,生活习惯不太好。同时,他还是个“老烟枪”,一天一包烟,烟龄已有20年。前年冬天,因大便次数增加,顾先生来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称浙大邵逸夫医院)肛肠外科就诊。检查发现,距肛门5cm处,直肠肿瘤几乎撑满肠腔,直径近4cm,肠镜无法通过。
由于顾先生的肿瘤位置较低,且处于局部进展期,直接手术不是首选方案。经过多学科讨论(MDT),决定先进行降期治疗——1次放疗+2次化疗后,肿瘤明显退缩,可以进行手术。
“针对低位直肠癌,由于盆腔空间狭小,边上神经又多,就算依靠传统腹腔镜手术保住肛门,患者术后的大小便功能和性功能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机器人手术恰恰是应对这一难题的有力武器,兼顾肿瘤根治和微创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了脏器功能,显著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浙大邵逸夫医院肛肠外科主任黄学锋主任医师介绍。
肛门及脏器功能是可以通过机器人手术保住了,但顾先生还有一大顾虑:挂造口袋。原来,低位直肠癌术后为了保护吻合口、预防吻合口瘘,临床上通常采用“回肠造口术”来降低风险,3~6个月后再进行二次手术使造口回纳,这让他有些难以接受。
浙大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教授团队创新发明的最新临床成果——可崩解小肠转流支架,正是针对性解决回肠造口问题的创新“利器”。黄学锋解释,蔡氏小肠转流支架很好地代替了“大便袋”,大约三周后,由特殊无害生物材料制成的可崩解支架自动降解,此时引流管和腹壁已经粘连形成窦道,把引流管拔除,肠液自然会流入大肠形成粪便,顺利从肛门排出,无需进行二次手术。
最终,由黄学锋主刀,为顾先生成功实施了机器人手术及支架法肠转流术。
目前,顾先生在定期随访中,情况平稳。
黄学锋介绍,肛肠外科从成立之初一直秉承微创理念,自2018年4月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开展机器人结直肠手术以来,科室相关手术量已达2200余例。
以MDT为基石
制订个体化精细诊疗方案
中位生存期仅10个月的年轻患者
至今生存超9年
黄学锋介绍,临床中,结直肠癌患者首诊即发现肝转移的比例约为四分之一,其中,仅约15%的患者可以通过手术进行转移灶的切除。而对于无法手术的患者来说,单纯外科治疗并不能解决问题,需要内科、影像、放疗等多个学科的专家共策共力,为患者制订更合适的治疗方案。
过去的十多年间,肛肠外科每周四早上联合多个科室进行MDT讨论已成为“雷打不动”的惯例,无数患者因此获益,刘女士便是其中之一。
刘女士体检发现中高位直肠癌时才33岁,当时,她并没有明显症状表现,然而,检查不仅发现了肿瘤,还发现了肝脏多发转移灶,足足有8处。
第一次MDT讨论后,大家一致认为原发灶可切除,但转移灶暂时无法手术。对于肝转移灶不可切除的结直肠癌患者来说,不进行治疗的情况下,中位生存期仅10个月左右。
她还那么年轻,专家团队更不可能轻言放弃。无数次MDT讨论,治疗方案不断调整、优化,历经术前辅助治疗、手术、射频消融、化疗、免疫治疗等一系列治疗,自确诊至今,刘女士已生存超过9年。作为复发高风险人群,刘女士目前虽仍在接受化疗,但总体状态良好。“从10个月到9年,离不开患者对我们的信任与配合,希望通过双方的努力,不断拉长生命的长度。”
据了解,肛肠外科针对患者的全程管理和长期疗效,建立了从早期筛查、精准诊断到多学科综合治疗、微创手术及术后随访的全周期诊疗体系。“我们不仅要关注当下治疗效果,更要重视患者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生活质量,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远期预后。”黄学锋表示,这种精准化、全程化的综合治疗模式,是科室一直坚持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