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碗里的 成长印记

2025-04-19

杭州市临平区信达外国语学校

五(6)班 姜雅芙

夏日,暖阳慵懒地倾洒在小院。我趴在窗边,沉浸于《草房子》的世界,书页间跳跃的光斑,忽被厨房里“哗啦”一声脆响惊碎。母亲短促的吸气声,如银针般直直扎入我的耳膜。

瓷片在地上铺陈,似细碎星河,母亲僵立其中,右手食指洇出暗红。我的心跳猛地漏了半拍,趿着拖鞋冲过去,差点摔倒。“妈!”我一把抓住她微微发颤的手,看见指甲缝里还残留着早上为我剥菱角的泥痕。平日里总在药箱显眼处的创可贴,此刻却像故意躲猫猫的顽童,不见踪影。血珠接连坠落在地砖上,绽开一朵朵刺目的红梅。我紧咬下唇,忆起去年发烧时,母亲整夜用酒精棉轻拭我滚烫额头的画面。

我深吸一口气,踮脚取下吊柜里的急救包。浸了清水的棉球,轻轻滚过母亲的伤口,她常年劳作的老茧硌着我的掌心。碘伏涂抹,凉意袭来,她的指尖微微蜷曲,我慌忙俯身吹气:“马上就好。”晨光里,我瞥见她鬓角不知何时生出的银丝,与去年校门口目送我春游时,那缕被风吹起的白发重合。原来,母亲也会疼痛、会受伤,也需要人照顾——这一认知,似刚出炉的米糕,热气腾腾,烫得我眼眶发酸。

当最后一片碎瓷归入垃圾桶,母亲端着红糖水,站在厨房门口。逆光中,她的轮廓有些模糊,声音却格外清晰:“咱们家的小树苗,能遮阴了。”窗外蝉鸣清亮,我看着瓷砖上歪歪扭扭的倒影,恍惚间,觉得比晨起时又长高了些许。

指导老师胡平平:

文章文笔细腻优美,借母亲碎碗受伤这一日常小事,生动展现作者内心触动与成长。环境、细节描写精妙,增强感染力。结尾借母亲话语和倒影,巧妙点题,意味深长,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