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技术治愈疾病,用艺术疗愈心灵

浙大二院城东院区昨天办了一场特殊的钢琴音乐会

当与肿瘤作战时,依然能感受生活的诗意与希望

2025-04-18

记者 俞茜茜

通讯员 陈丹 方序

昨天(4月17日)中午,一曲《卡农》在浙大二院城东院区悠然响起,过往的患者及家属不自觉地放慢脚步,一位戴着化疗帽的阿姨轻轻闭上眼睛,嘴角泛起浅浅的微笑;几位年轻患者跟着节奏小声哼唱,手指轻轻打着拍子……

“当《生命的旋律》响起时,我的眼睛突然就泛酸了。”正在接受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张女士动容地说,“这些熟悉的旋律让我想起了生病前的日子,想起了家人的爱。音乐好像燃起了我对生的渴望,让沉重的治疗变得没那么难熬了。”

“刚从手术室下来,舒缓的钢琴声仿佛把我从压力和疲累中抽离了出来,体会到医生这份职业的价值与温度。”现场,不少医生也站在人群中静静聆听。

作为肿瘤特色的专科院区,在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浙大二院城东院区精心准备了这场特殊的钢琴音乐会。

“医学的终极关怀不仅是治愈疾病,更是抚慰心灵。”浙大二院常务副书记丁克峰说道:“我们希望患者和医护人员在与病魔作战时,依然能在这里感受生活的诗意与希望,而这抹温暖的人文亮色,正是浙大二院肿瘤中心对‘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核心价值观最真挚的注解。”

从常见到疑难: “规范化”与“个体化”并行的国家标杆

浙大二院肿瘤中心的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其创立填补了浙江省肿瘤专科的空白,并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参与见证了中国肿瘤防治事业的进步与突破。

在学科奠基人及历代专家的努力下,中心逐步开设肿瘤外科、肿瘤内科、放疗中心、生物治疗中心、肿瘤研究所和筛查现场等,建立起涵盖肿瘤外科治疗、内科治疗、放疗、热疗、介入治疗以及生物免疫治疗等的完整肿瘤诊疗体系。

作为全国最早开展多学科诊疗(MDT)的基地之一,浙大二院充分发挥综合性医院的多学科优势,自2007年起围绕大肠癌等重点病种建立固定的MDT讨论机制,逐步扩展至肝癌、乳腺癌、胃癌等多个领域,并将快速康复、精准治疗、个体化治疗、患者的全程管理等现代化的肿瘤医学理念融入日常的医疗服务当中。

中心完成我国首例肝脏双肺同期联合移植,患者术后3年徒步登上泰山;率先开展自体肝移植治疗肝癌,并提出基于多器官联合移植、劈裂式肝移植、多米诺肝移植、自体胰岛移植等系列的创新移植技术;率先开展保留脏器结构和功能的精准外科手术,引领肿瘤治疗从传统的根治性切除向功能保护型手术转变;打破超高龄患者的手术年龄禁忌,近两年成功救治80岁以上老年结直肠肿瘤病例逾百例;国内率先开展基于乳腺组织定位标记夹标记与定位,乳腺癌保乳率及患者术后生存率国际领先;国际首创“靶向肿瘤内乳酸阴离子和氢离子的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TILA-TACE),通过介入治疗,主体病灶的控制率能得到极大提高……

在长期的经验积累中,浙大二院肿瘤中心创新性地构建了“以规范化治疗为基石,以个体化治疗为进阶”的双轨并行诊疗模式,即通过规范化治疗,降低临床实践中的决策偏差,筑牢患者安全底线;以个体化治疗“量体裁衣”,让每一个个体实现更大的治疗获益。

得益于此,经治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以大肠癌为例,一期、二期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达到93.1%,86.8%,三期患者达到了73.1%,中心肿瘤诊疗水平位居全国综合性医院肿瘤学科第一方阵。

“从上世纪70年代郑树教授带领团队率先开展基层大肠癌筛查开始,到如今对基层肿瘤诊疗水平的全面提升与反哺,浙大二院肿瘤中心一直秉承着前辈的坚守与传统。”浙大二院常务副书记、大肠外科学科带头人丁克峰说道,“希望通过创新协作机制、推广适宜技术等举措,让更多肿瘤患者享受到规范、优质的诊疗服务,切实提升中国肿瘤防治的整体水平。”

从临床问题到科研转化: “学院风”驱动创新生态系统自循环

创新一直是浙大二院焕发生命力的源泉,也是肿瘤中心的核心驱动力。从中国首例腹部最大手术whipple氏手术,到全球领先大肠癌关键基因发现和大型队列研究,再到全球原创“捆绑式胰肠吻合术”攻克行业难题……中心始终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围绕重大疾病进行高水平联合攻关。

在以肿瘤专科为特色的城东院区,创新性地构建了“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医疗科研综合体:健康管理楼聚焦肿瘤早筛早诊,打造全周期健康管理平台;门诊住院楼承载肿瘤临床诊疗,集成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科研楼聚力创新转化,搭建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全链条研发体系。三栋功能互补的建筑群有机融合,形成了“临床需求导向-创新技术转化-患者获益反馈”的完整创新生态闭环。

在宝贵的医院空间里,特别拿出近10000平方米用于科研,这背后是浙大二院作为国家医学创新“排头兵”的使命与担当。依托教育部消化系统肿瘤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恶性肿瘤预警与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癌症研究院、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等高能平台,建立肿瘤样本资源库和大数据库,突破传统癌症诊治方法,创新新型数字诊疗平台体系;通过基础研究实验室,组建有血有肉的创新实体,打造临床—试验的双向开放研究;开设肿瘤临床研究病区,承担并参与多项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打造嵌入式的PI办公室、创意工场,让PI专家、临床医生、医学生在这里进行思想的碰撞;开放学术讲座、分享专栏,设置自习区域,助力年轻医生成长……在这里,从学科带头人到杰出青年科学人才、优秀青年科学人才、青年博士、国际培训生,兼具医生与科学家双重身份的双栖型人才比比皆是,为中心的科研和临床工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在科研楼5楼的自习室里,老一辈肿瘤学家们的谆谆寄语被精心装裱,静静地陪伴着每一位埋头钻研的科研人员。“一定要在有限的时间里,留下能与未来产生共鸣的东西。”这句前辈的寄语,不仅是对年青一代的殷切期许,更是对肿瘤学科前沿性发展精神的生动诠释。院区内弥漫的浓厚学术氛围,正悄然孕育着下一个可能改变肿瘤诊疗格局的重大发现。老一辈科学家的寄语,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年轻科研人员在肿瘤防治的征途上不断探索,创造真正能与未来对话的医学突破。

从治病症到治病人: 温度变革打造治愈系“人文家园”

“这里好像不太像医院。”李女士因为卵巢问题来城东院区住院治疗,原本紧绷的心情却在住院等待区得到了舒缓。正值中午时分,住院等待区里飘荡着悠扬的钢琴声,落地窗外是郁郁葱葱的庭院,几株樱花树随风轻摆,几个穿着病号服的患者正在家人的陪同下散步,阳光透过玻璃洒在暖色系的座位上,边上的咖啡吧飘来阵阵的咖啡香,咖啡师正用奶泡在杯面上勾勒出精致的花色……

据悉,浙大二院城东院区在设计之初,特意选用米色作为主色调,这种源自大地的中性色调可以有效地缓解肿瘤患者的焦虑情绪,同时还引入“立体疗愈花园”的概念,中央公园的康复步道蜿蜒于樱花、桃花、玉兰等观赏性花木之间,形成“春赏繁花、夏享绿荫、秋观红叶、冬沐暖阳”的自然韵律体验;室内空间通过垂直绿植墙、单元生态角等设计,将自然元素延伸至每个角落;卫生间精心选用雪松木质调熏香,以嗅觉疗愈舒缓患者情绪;墙面点缀的莫奈风格风景油画,更在视觉层面营造出宁静致远的艺术疗愈氛围……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设计,实则是“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价值观的具象化呈现,让医疗空间真正成为滋养身心的疗愈之所。

除了对诊疗环境的精心打造,医院对于医疗服务也用心打磨。以日间化疗为例,往常患者来院化疗常规至少需要跑三次,分别完成检查开单、结果评估和预约住院。为方便患者就医,医院打破传统住院缴费模式,创建“零缴费预住院、预医嘱”收治模式,通过智慧管理平台的构建,高效衔接院前、院中、院后诊疗全过程,实现“一人一档”个案管理,患者只需在治疗当天到日间化疗中心报到进行术前评估,签署特殊药物使用知情同意书后即可入院治疗。由原来跑三次医院、花三天时间,变为现在仅需跑一次医院,最快半天即可回家休养。

此外,在日间化疗治疗区,采用半封闭的输液单元设计,充分保护患者隐私,每一输液单位除了配置标准设备功能带,还配备了多功能航空座椅、陪护自动折叠椅、便捷使用折叠桌板、双杯架、USB充电口、多媒体触屏一体机、降噪隔音蓝牙耳机等设施设备,从流程优化到服务配备,大大减轻患者压力,提供舒适的体验。

温暖不仅是单向给予,更是双向流动。正如一位患者在感谢信中写道:“在这里,我感受到的不只是专业的治疗,更是一个个真实的人在用心陪伴我的旅程。”这正是院区“人文家园”最深邃的内涵——在治愈与被治愈的过程中,医患双方都获得了生命的滋养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