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濮小燕 通讯员 李梦一)昨天上午,杭州市政府新闻办联合杭州市民政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农业农村局、慈善总会召开杭州市老年助餐新政新闻发布会,聚焦老年人需求最迫切的吃饭难题,持续深化迭代老年助餐工作,出台老年助餐新政,将于5月1日起实施。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老年食堂(助餐点)2300余家,村社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其中,全市800余家城市社区老年食堂中,已有80%转型升级为社区食堂,整体运营情况良好。
上城区清波街道劳动路社区幸福·邻里食堂面向18-35周岁年轻人推出9.9元“青年专属”套餐;凯旋街道“小巢里”社区食堂早中晚三餐都供应面条、馄饨,中晚餐提供自助式快餐,夜宵时间上新烧烤、小龙虾等菜品,并将打烊时间延迟到凌晨2点。
接下来,杭州的老年食堂怎么建?
根据老年人的数量、吃饭需求、距离远近和安全问题等,进一步优化老年食堂的位置。通过开设中心食堂、区域食堂或助餐点等途径,为老年人就近用餐提供方便。
同时,按照15分钟便民生活圈为标准,统筹规划社区食堂助餐网点设施布局,充分考虑区域人口数量、区域特征、消费需求等因素,重点在老年人口集中、新市民和青年群体需求量较大的区域增加布点,让大家“在家门口吃上热乎饭”。
尝试多元化经营,如销售农副产品、净菜等,提升服务吸引力。提供全年龄段服务,在满足老年人就餐需求的基础上,面向市民公众开放。
鼓励社区食堂采取优化就餐时间、划定就餐区域、提供差异菜品、实行差异收费等措施,满足青老群体不同的用餐需求。
对于新建、改造提升的老年食堂,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和支持。社区配套用房、养老服务设施用房,可以免费或者低价给老年食堂用;政府、国有企事业单位的闲置房子,可优先拿来办老年食堂,鼓励免租或减免租金。
在农村地区,杭州已建成老年食堂1500多家。未来,杭州将通过设置具有中转功能的“配送点”,依托和动员农村为老服务组织、网格员、志愿者等力量,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送餐到家服务。同时,鼓励老年食堂与党群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文化礼堂、共富工坊等集成建设,由单一的“吃饭”向多功能、综合性服务转变,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料、文化娱乐、护理康复等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