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潘卓盈
4月13日,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这位来自安第斯山脉深处、却走向世界文学巅峰的巨人,在他89岁的人生尽头,悄然告别。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是谁?他是秘鲁裔西班牙作家、政治家,20世纪拉丁美洲文学繁荣期(“拉美文学爆炸”)的代表人物之一,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以犀利的社会批判、复杂的叙事结构和丰富的文学技巧闻名于世。
略萨的作品引进中国后,影响了莫言、格非、苏童、余华、叶兆言等一大批中国作家。
军事学院就读经历成为他小说的原型
作为享誉全球的“结构现实主义大师”,略萨一生创作了大量深刻、富有生命力的小说、剧本、随笔和评论,《绿房子》《酒吧长谈》《公羊的节日》和《世界末日之战》等一系列作品彰显了其高超的文学造诣和对时代、政治的深刻洞悉。
略萨1936年出生于秘鲁阿雷基帕。他的童年经历颇为复杂,曾与母亲和外祖父母一起生活。年幼时父母离异,他一直以为父亲去世,直到10岁那年重逢,才知道那是一个撒谎的大人。从此,略萨便明白了现实的残酷和语言的欺骗,而文学,成为了他反抗命运的第一道门槛。
年轻时期,他曾在利马的莱昂西奥·普拉多军事学院就读,那段被压抑、规训的青春岁月,成为他后来的小说《城市与狗》的原型。这部作品揭示了军营中腐败、暴力和伪善,被秘鲁军方列为“国家侮辱”,但也为他赢得了国际文学界的瞩目。
略萨于1962年出版了首部长篇小说《城市与狗》,作品也拉开了“拉美文学爆炸时期”的序幕,与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墨西哥作家富恩斯特、阿根廷作家科塔萨尔一起成为拉美文学爆炸时期的主将。
莫言、阎连科、张抗抗、孙甘露、陈村、王安忆等曾“集体追星”
略萨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便已成名,而他真正被中国学人关注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上海《外国文艺》杂志1979年第6期刊发题为《秘鲁作家略萨及其作品》的文章,介绍了略萨的成长历程,并对其作品《城市与狗》《潘达雷昂上尉和劳军女郎》《胡利娅姨妈和作家》作了评述。
略萨的作品引进中国后,影响了莫言、格非、苏童、余华、叶兆言等一大批中国作家。
2011年6月12日,略萨开始为期9天的中国行。6月14日、17日上午,他分别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做了相同内容的题为《一个作家的证词》的演讲,在众人灼热的目光“审视”中,为自己心中的文学做着“证词”。
他在上海戏剧学院新空间剧场,参加“阅读的赞颂——略萨作品朗读会暨文学交流会”,现场朗读了他本人最喜欢的作品《酒吧长谈》片段,并与作家叶兆言、孙甘露及读者对谈、交流。
得知自己被书迷称作“世界作家中的第一老帅哥”,他笑得不行,说:“早知道的话,就搬到中国生活了。”
略萨那次为期9天的中国行,掀动了国内多位重量级作家的“集体追星”,莫言、阎连科、张抗抗、孙甘露、陈村、王安忆等。
北京的交流会上,莫言先拿自己开涮:“前几天我在家看《潘达雷昂上尉和劳军女郎》,边看边笑。太太见我笑得那么开心,拿过书一看,瞧见略萨年轻时的照片,怎么这么帅?她又看了我一眼,带着无限遗憾的表情扬长而去,连晚饭都不做了。”阎连科也接着幽默,说自己为了和略萨见面,3年前就准备了一套西装。
关于这段中国行,略萨后来还写信致中国读者,“我从来没想到我写的故事能到达如此遥远的地方”。
他的这些作品 都有中文版
略萨有哪些作品引进中国呢?一起来看看。
他的早期作品主要是揭露秩序下的暴力与人性,中期作品则是历史寓言与自我调侃,后期作品则带着思想反思。
《城市与狗》(1963):以秘鲁军事学校为背景,揭露制度之下的压抑与暴力。
《绿房子》(1966):融合丛林与欲望,堪称“结构派小说”巅峰。
《酒吧长谈》(1969):这部长篇小说是略萨的代表作,略萨自己也说:“如果从大火中仅能抢救出我的一部作品,我会选这一部。”
《世界末日之战》(1981):描写19世纪巴西“康普斯战争”,史诗般的宗教与政治冲突。
《凯尔特人之梦》(2010):将现实主义扩展至爱尔兰民族主义的历史现场。
其他引进作品还包括:《公羊的节日》《卑微的英雄》《胡利娅姨妈和作家》《艰辛时刻》《首领们》《五个街角》《潘达雷昂上尉和劳军女郎》《给青年小说家的信》《坏女孩的恶作剧》《略萨谈博尔赫斯》《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利图马在安第斯山》《普林斯顿文学课》《情爱笔记》《继母颂》《谎言中的真实》《谁是杀人犯·叙事人》《水中鱼:略萨回忆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