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大邵逸夫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妇产科: 生殖微创与辅助生殖无缝衔接,保护生育力 让更多女性怀得上、保得住、生得好
浙大邵逸夫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妇产科: 生殖微创与辅助生殖无缝衔接,保护生育力 让更多女性怀得上、保得住、生得好
浙大邵逸夫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妇产科: 生殖微创与辅助生殖无缝衔接,保护生育力 让更多女性怀得上、保得住、生得好
浙大邵逸夫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妇产科:
生殖微创与辅助生殖无缝衔接,保护生育力
让更多女性怀得上、保得住、生得好
记者 金晶
通讯员 李文芳 张冰清 乐小舟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以下简称:浙大邵逸夫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的心愿墙上,每一张卡片都写满了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渴望。而另一面墙上,挂着的照片都是可爱的宝宝们,他们都是医院副院长、生殖医学中心学科带头人张松英教授团队和患者一起努力的结晶。
“面对生育力下降这个世界性健康问题,如何做好生育力保护,让育龄期女性能够怀得上、保得住、生得好,是生殖医学和妇产科工作者的责任和目标。”张松英教授如是说。
浙大邵逸夫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成立于1998年,创建伊始,便以“与时代接轨,与国际同频”为目标,注重妇科手术微创化、精准化和生育力保护保存理念。
2002年,张松英教授来到浙大邵逸夫医院,凭借其在妇科腔镜和生殖医学方面的卓越成就,将生殖医学和妇科微创手术有机结合,带领学科迈入发展快车道。
近年来,面对日益增多的不孕不育患者,张松英教授团队将生殖微创手术作为提高不孕不育治疗成功率、改善新生儿出生结局的破题关键,深入分析传统手术的不足之处,不断创新,革新妇科手术的治疗理念,实现多项技术重大突破。同时,团队始终致力于女性生育力保护保存和生殖器官功能修复与重塑研究。
尤其是在对子宫生育力的保护上,张松英教授团队深耕微创手术创新,宫腔粘连冷刀分离综合治疗技术、宫内合并宫角间质部妊娠宫角切开取胚术、首创经阴道子宫峡部环扎术、保留子宫内膜完整性的子宫腺肌病灶切除术、保护子宫内膜的宫腔镜下冷刀子宫肌瘤切除术等一系列创新技术,让无数家庭圆梦。
“通过这一系列的技术改良和创新,使辅助生殖与生殖微创手术无缝衔接,精准防治生育力下降,提高自然妊娠率和辅助生育治疗成功率,提升出生人口质量。”张松英教授说。
子宫腺肌病
是导致不孕的独立危险因素
43岁腺肌病患者术后顺利当了妈妈
“张院长,向您报喜啦,我已经足月顺产,是个女宝,谢谢您和团队让我们这个小家圆梦。”前几日,张松英教授收到了患者李女士的报喜微信。
“不容易啊,替她高兴!”提起这个新手妈妈,张松英教授满是感慨。“患者43岁,因子宫腺肌病一直怀不上。她的腺肌病病灶贴近子宫内膜,手术很难做,我们黄东主任医师团队在保留子宫内膜完整性的基础上为她进行了病灶切除,病灶有5厘米×6厘米大。术后4个月她就怀孕了,最后顺利生产。”
张松英教授提到,子宫腺肌病是导致不孕的独立危险因素,更是影响胚胎着床与妊娠维持的重要病因。“有腺肌病的患者通常不容易受孕。哪怕怀孕了,也容易发生胚胎停育。随着月份变大,因着子宫肌层弹性异常和宫腔环境改变,更容易发生晚期流产和早产问题。”
对于子宫腺肌病的治疗,如果子宫未超过孕2月大小,通常首选药物治疗结合辅助生殖技术。而当子宫弥漫性增大至孕2月以上,保守性手术治疗便成为必要选择。传统术式的“破宫式”操作虽能缓解症状,却带来两大隐患:一是术后需严格避孕至少12个月;二是宫腔与肌层间可能形成窦道,导致宫腔积液及继发不孕,即使成功妊娠,在孕期内也可能面临先兆子宫破裂的风险。
针对这些难题,张松英教授团队创新性提出“保留子宫内膜完整性的子宫腺肌病灶切除术”,这种改良实现了三重突破:首先杜绝了宫腔-肌壁窦道形成;其次保留子宫肌层完整性,缩短术后避孕时间;最后提高了临床妊娠率,克服了妊娠期子宫破裂风险。
创新提出冷刀分离技术
为宫腔粘连患者
重建孕育生命的“沃土”
宫腔粘连通常是由于宫腔操作不当使得内膜损伤或宫腔感染所致,重度宫腔粘连会导致薄型子宫内膜——土壤不肥沃,胚胎就不容易种植,流产率高,怀孕后发生前置胎盘的几率也高。这是导致不孕不育的常见病因之一。
张松英教授介绍,传统治疗通常采用电切术分离宫腔粘连,但这一方法存在明显局限性,虽然通过电切能够打开宫腔空间,但操作中产生的热损伤会进一步破坏本已受损的子宫内膜。这就像虽然扩建了房间面积,却导致土壤(内膜)质量恶化,使得胚胎难以着床。
基于这一发现,团队多年前创新性地提出了冷刀分离技术。相较于电切,冷刀技术能有效避免热损伤,保留残存的子宫内膜干细胞,为内膜再生提供基础。
更重要的是,团队建立起多维度综合治疗体系:一方面通过机械扩张装置或生物屏障材料预防术后再粘连;另一方面对中重度患者在术后两个月内进行宫腔镜二次评估,动态调整治疗方案,显著缩短宫腔形态恢复周期。
临床数据显示,该综合治疗方案有效促进粘连分离部位的内膜修复,降低粘连复发率,提高生育力。结合术后2个月的彩超复查,复发率降低了10%,妊娠率提高了12%,活产率提高了8%。
首创宫角线行切开取胚术
让宫内妊娠尘埃落定
宫角妊娠是一种胚胎种植在接近子宫与输卵管开口交界处的子宫角肌层里的间质部妊娠。由于宫角部位血供极其丰富,当妊娠组织持续生长导致浆膜肌层逐渐变薄时,可能发生致命性的喷射状出血。
传统楔形切除术会直接切除部分肌层组织,造成宫角结构性缺损,导致局部张力异常增高。一旦宫内合并宫角双胎妊娠,术后宫角的高张力状态会使宫内正常妊娠难以维持,约28周时极易发生子宫破裂。
宫内合并宫角间质部妊娠,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宫内妊娠维持,足月活产?
2007年,团队为一位宫内合并宫角双胎妊娠患者成功手术,给出“邵医”解题思路。“那位患者孕35天,宫内和宫角两个胚胎发育都非常好,如果传统手术,两个胚胎都保不住。当时我们就想,能不能改变术式,将宫内妊娠的胚胎维持。”
征得患者同意后,张松英教授和黄东主任医师团队为她实施了宫角切开取胚,精准切开妊娠部位,完整清除胚胎组织后实施无张力缝合。该术式完整保留了肌层结构,术后宫角形态与张力恢复正常。
“术后,我们密切随访,最后患者在孕37周时顺利剖宫产,回过头再看当时的兜底缝合,子宫没有破裂的风险,说明这种手术方式是安全有效的。”
如今,这个首创的创新术式已迈向全国,助力无数患者成功生产。对于单纯宫角妊娠者来说,通过这种手术方式,术后即可尝试自然受孕或胚胎移植,相较传统术式需避孕1年的要求,显著缩短了备孕等待期。与此同时,间质部妊娠发生率从7.2%降到2.3%左右,残留输卵管妊娠也大大降低。
制订子宫肌瘤剔除术“邵医方案”
保护子宫生育力
子宫肌瘤会引起不孕,尤其是黏膜下肌瘤和肌壁间肌瘤。数据显示,单纯子宫肌瘤因素引起的不孕占2%-3%。此外,子宫肌瘤也会引起一系列产科问题。
子宫肌瘤要不要治,怎么治?如何最大程度保护内膜和肌层,保护子宫生育力?张松英教授团队做了一系列临床攻关和技术创新。
比如子宫后壁肌瘤,由于位置较深,以往手术需要一个多小时,且剔除肌瘤后再缝合,肌瘤窝里残余空隙会驻留血块,容易感染。“我们改变手术技巧,在没有完全剔除肌瘤时,创新性在底部肌层缝两个8字形,这样就不会留下空隙,出血也少,手术15分钟就能完成。”
再比如宫腔内的子宫肌瘤,可以做宫腔镜下的肌瘤剔除,常规是电切,会导致宫腔粘连,损伤内膜和肌层。张松英教授团队尽量采用冷刀系统操作,减少对内膜和肌层的损伤,宫腔粘连和薄型子宫内膜的发生率就会降低,患者术后3个月就能尝试怀孕,孕期不会出现子宫破裂的风险。而根据教科书行腹腔镜下或者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话,需常规避孕两年后才能怀孕,容易耽误部分女性的最佳孕育期。
还有长在子宫边缘的子宫肌瘤,下面有输尿管,旁边有子宫动脉,手术一旦没做好,容易损伤输尿管,出现较大的并发症,怎么避免?张松英教授以后壁肌瘤切除手术为参照,同样先将肌瘤底部悬空,再进行切除和缝合,不会损伤血管,安全性大大提高。
张松英教授表示,随着治疗理念的更新和技术的创新,科室对于子宫肌瘤的处理,形成了一套规范的“邵医方案”,推广至全省乃至全国。
创新性改良子宫峡部环扎术
术后足月分娩率突破70%
在不孕治疗取得突破、实现成功妊娠后,如何确保胎儿足月安全生产成为关键课题。张松英教授表示,宫颈机能不全是导致晚期流产的主要原因,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传统的宫颈环扎术因缝合位置偏低,常导致术后维持妊娠效果有限。
1965年,国际上有学者提出腹腔镜/开腹子宫峡部环扎术,虽然将缝合位置上移至子宫峡部(类似“卡住脖颈”),显著延长妊娠孕周,但存在两个关键缺陷:一是必须剖宫产分娩,二是需侵入腹腔操作。
有没有改良术式的可能,提高术后足月分娩率?2003年,一个患者的治疗给了张松英教授启发。“这个患者因宫颈机能不全导致反复3次流产,来我们这里准备做试管婴儿,胚胎移植很顺利,患者成功受孕,但她很焦虑,害怕再次流产。在她怀孕4个月左右时,我们准备给她环扎,对于她这样的反复流产者,我们认为环扎高度不够,决定尝试经阴道子宫峡部环扎,同时密切随访宫颈机能。到23周时,患者宫口又开了,我们迅速处理,再次环扎,最终,患者在36周时顺利生产。”
张松英教授表示,这一创新性研发的改良术式,使得术后足月分娩率突破70%。更重要的是,孕妇在分娩时可拆除环扎的线带实现自然分娩,新生儿质量明显改善。目前,该术式已成功开展3000多例。